我原定客座台湾逢甲大学一学期,朋友们关心地询问:“饮食怎么解决?”我答:“以逢甲夜市为厨房。”夜市在各种台中旅游观光手册中都有介绍,宣传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造成本末倒置,现在夜市竟然比学校还有名,朋友们对夜市比我知道的还多,而关于学校,则要费口舌解释半天。其中的饕餮之徒欣然而生向往之意,说我真有口福,能天天吃美食。殊不知,我真有苦难言。
我一直以为,我们的皮囊不过是载灵魂运思想的机动车,食品是燃料,饮品是润滑剂。车手们都知道,如果油料的品牌型号天天变,对机车没有什么好处。人体亦然。偶尔外出聚餐是享受,但一日三餐皆外出解决,与乞食者无异,并不利于养生健康。
夜市前冠以“逢甲”的名字,自然与逢甲大学这所知名学校有关。当然邻近还有侨光科技大学、西苑高中、汉翔公司等,数万名学生、数千名教师和职工的饮食是一种极大的商业需求,于是贴近逢甲校墙的窄窄的文华路,便雨后春笋般长出密密匝匝的餐馆,鳞次栉比,好像是美食大赛上的排队比拼。再向外辐射,第二个圈子就推展到了福星路,联结上南北两侧的河南路和西安街,就把逢甲大学三边包围起来,即使你不是老饕,也抵挡不住这层层诱惑的包围。
夜市以快餐和便当为主,自然有各种小吃,各地风味,各国饮食,如印度的咖喱饭,韩国的泡菜、石锅拌饭,日本的寿司、刺身。还有泰国、菲律宾的风味小吃,以及各国主题餐厅,如比萨斜塔、格子是意大利风味,小竹屋、三亩田是日式主题,大体上都是以学校师生和青少年为主要消费群。夜市区馆子的店面多不大,价格也便宜,且整洁干净,服务态度很好。长身体的学生胃口大,故菜单上有正常量和加大量两种类型,很多店特意标出可以免费添加主食,很能吸引小资成堆的学生和教职工。
逢甲西门外出五十米,路边店做一种“大肠包小肠”的小吃,连排三家互相打擂,从西向东一溜儿排列,分别是:官芝霖创始店、官芝霖膳工房逢甲店、官芝霖逢甲二店。据说早期三家曾为商标品牌对簿公堂,最后还是和气生财,各做各的生意,倒也相安无事。不过三家鼎立,自然形成了竞争。我多次途经观察,有一家店任何时候都有客源;另一家也有人排队;晚上客流高峰期,三家店都是人头攒动,排队如长龙,煞是热闹。学生怂恿我,很好吃,口味很特别。但往往是,我晚上散步经过时人太多,早上经过时又还没有开张,错过了多次,最后也没有了兴趣,一直到离开逢甲也没有品尝一口。
夜市营业到凌晨,很晚才打烊。所以早晨基本没有人,门店也多不开。印象中最早是从上午11点半开始营业,还有些是下午3点才开门。早晨从中午开始,饭食也就有一种叫“早午饭”(brunch)。我一般工作日在校内餐厅吃自助餐,周末校内餐厅不营业,只得跑到河南路一家自助餐厅。晚上喜欢到河南路的一家永和春秋豆浆店,有伙计见我常常来,成了熟客,热豆浆给我盛得满满的,无糖,有豆香,再加一份米粉,没有肉末,40元新台币。若加肉末拢共也才45元新台币,挺实惠。偶尔也去几家粥店,尝过好几次打铁豆花,也吃过烧番麦(烤玉米)、烧仙草,如此而已。朋友们闻此纷纷指责我,胃口单调人无聊,浪费了机遇,也辜负了夜市的美名。
其实夜市的历史并不长,红火起来也就十多年。台中发展旅游观光产业,随着两岸自由行的开放,陆客来台激增。当地政府与商家抓住这一机遇,顺势打造,无论是交通路线,还是店铺装修、标识设计,都围绕着夜市的主题,形成了一个“逢甲商圈”。逢甲路、逢大路两条道路与学校有关,附近的许多店铺、行业也多与夜市和学校有关。比如众多的停车场就是为方便观光客的,打印复印、洗衣、售光碟等都是围绕学生的。上万常驻的学生,与超过十万流动的观光客,也拉动了周边房地产,在逢大路、西安街一直到汉翔路,矗立起一排排新的公寓楼和写字楼,与低矮拥挤的夜市区形成了鲜明对照,隐约是另一种新景观。
从逢甲校园向东眺望,风吹草低,一片苍莽,据说是待开发的水湳经贸特区园,逢甲大学也在毗邻的园区买了地,准备扩展校区。前几天,我徒步快行一个多小时,绕园区走了一大圈,印象很深。目前拆迁基本完成,道路正在修通,工地上热气腾腾,施工繁忙,仿佛内地的某开发区。这种建设模式不知是大陆学台湾,还是台湾学大陆,抑或是台海两岸都在赶学欧美?
由几家小吃店汇成夜市,由夜市辐射成商圈,又由逢甲、侨光、航空研究所、汉翔公司形成科技文教圈,再以这些为由头打造更宏大的水湳经贸园区,草图既出,雏形已现,周遭飙升的房价已兆园区未来的兴旺,将来的夜市大概也会更热闹。只是不知道,台中的那份悠闲、和煦的平民气味,是否还能延续下来?(作者为西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