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25日 星期日

    底色访谈

    艺工融合出新彩

    霍然 于园媛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25日   11 版)
    刘元风近影
    时装画(竹笔淡彩) 刘元风

        刘元风,北京服装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副会长。刘元风设计的中原魂、敦煌、彩陶、宇宙、江南风情等作品已成为中国服装设计作品中的经典;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系列服装设计、建国60周年国庆群众游行方队和志愿者服装设计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记者:您近年来在北京服装学院以及其他许多场合,都在提倡艺工融合,艺术和工艺之间有什么冲突,二者怎么平衡?

     

        刘元风(以下简称刘):北京服装学院是工科的底子,1988年之后加上了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北服的院长,我一直提倡把“艺工融合”作为办学理念。艺术和工艺实际上没有冲突点,最前期是设计的构想,接着往下走,就需要科学和技术,比如选择什么材料。其实,艺术和科技在设计中谁也离不开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记者:设计和科技结合方面有没有代表性的例子?

     

        刘:比如奥运会的服装设计,几乎80%都由北服承担。运动员穿的衣服比较特殊,既要体现中国文化,又要有高强度、高弹性、吸汗、散热等功能。设计上,采用祥云图案、龙凤典型纹样,颜色也很丰富。新材料的研究是重头戏,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台湾、新加坡的研发力量,最后才成型的这个材料。

     

        记者:当前设计界非常“时髦”的一个口号就是“中国元素”,中国很多设计师都在努力把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设计,您怎么理解设计中的“中国元素”?

     

        刘:中国元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同的设计种类吸纳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不一样的。服装的图案涵盖面很宽,植物、动物、花卉、风景、抽象几何等都可以应用。比如我们在做敦煌莫高窟的图案研究,它的魅力和影响无穷无尽,现在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记者:现在的年轻人接触面更广,对世界文化接触更多,也更追求新潮、时尚,那么如何让他们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刘:举个例子,是不是只有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才喜欢中式服装?我们调研发现,其实不是,很多年轻人也喜欢!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振兴中华文化,从教学科研角度我们更加有责任有义务这样做。我们结合国际时装周连续推出了中山装系列、蓝印花布系列等,好多都是传统文化经典加上现代流行元素,进行设计开发的。北京服装学院去年做的“敦煌服饰进高校”活动,师生们根据对莫高窟文化的理解,设计服装服饰等,很多都非常出色。

     

        记者:国内的服装市场经常出现同质化的现象,“潮流”左右了消费习惯,怎么理解所谓的潮流趋势?

     

        刘:潮流有很多人呼应,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大众传播的力度。我们的市场还没那么成熟,往往潮流就把市场给左右了。成熟的市场就会不一样,比如在法国,根据国家的消费群体,有多少企业对应多少需求,对应比较准。发达国家的设计水平比较高,市场机制也相对稳定和成熟。

     

        一名好的设计师,社会阅历非常重要,要熟悉市场,又要了解国际国内情况,了解我们的市场处在什么阶段,方向目标是什么。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现在的市场水平大约相当于法国的20世纪80年代。那我们要研究那时候品牌怎么运作和树立,设计时要注意哪些元素,服装跟大众是什么关系。

     

        记者:您近年来一直在参与北京国际时装周的组织筹办工作,现在举办的情况怎么样?

     

        刘:中国服装设计经过20多年的历程,发展得很不错。近些年,法国高级时装工会的主席不请自来,主动来参加北京国际时装周,因为他们觉得中国的市场有潜力,我们的时装周也越来越专业。

     

        记者:中国设计师向世界推送中国文化的时候,有时会只关注龙、凤、牡丹这些单一元素,怎么向世界推送中国文化的整体神韵,而不只是个别符号?

     

        刘:设计要吸纳优秀的传统元素,需要有一个过程,初期可能是将典型图案印在服装上,随着设计深入发展,就会慢慢善于吸纳传统文化精髓的东西,色彩、图案、款式有机结合起来,这些会越来越多,符号化的东西会越来越少。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我们不必太批评“符号”,一开始要让大家知道中国的元素,先冲击视觉,才能再冲击心灵。得吸引人的眼球,慢慢才能让人细细咂摸其中的滋味。中国风的设计是个渐进的过程。还有,不同的设计师有不同的风格在里头,文化艺术是多元化的。

     

        记者:您平时有什么爱好?

     

        刘:我喜欢看文学、教育理论方面的书,也喜欢京剧。

     

        记者:作为院长,工作繁忙,您还有时间给学生上课吗?

     

        刘:每天事务性工作确实比较忙,但我还坚持上课,教设计。不上课的话,学术的话语权慢慢就没有了。上课、科研会促使我不断学习和探索。

     

        (本报记者 霍然 于园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