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保持国民经济整体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而且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区域发展的战略制定和实施,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产业转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我们应以产业转移为突破口,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中央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板块发展倾斜政策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一系列增长极培育带动发展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就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而言,其不仅包括区域之间横向空间层面的均衡发展,而且包括区域个体纵向时间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从横向发展对比来看,落后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区域间发展差距仍较大。现阶段落后地区的发展政策依赖性过强,实现赶超式、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究其原因,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落后地区某些生产要素较为富余,单位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收益率。但在现实发展中,落后地区却向发达地区大量输出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例如人口大省四川部分县市,采取劳动力输出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作为科技资源大省的陕西,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为落后,被学术界称为“陕西现象”。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看似矛盾的现象,从落后地区发展的角度来看,直接的原因是区域优势无法转化为有效投入,进而推动本地经济发展。
从纵向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地区发展方式亟待优化,可持续发展性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国发达地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出现生产要素趋紧、产业竞争力下降、城市生活成本激增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制约了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带来了诸如民工荒、春运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究其根本,是在于我国发达地区长期采取高投入、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并且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的不利位置。此外,大量生产要素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维持了这种落后的发展方式并阻碍了产业升级,从而严重制约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利用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利用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帮助落后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是推动区域经济向协调化、均衡化、合理化迈进的重要路径,也是保持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
从经济层面来看,产业转移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产业转移能够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效率,为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以及需求保障。产业转移能够改变传统发达地区以吸引落后地区要素转移为支撑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推动落后区域形成自身内生发展的驱动机制,打破发达地区作为增长带来要素集聚的引致效应,实现区域整体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从而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及需求保障。另一方面,产业转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发达区域而言,通过欠发达地区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压力驱动,优化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外延型向内涵式、集约型转变,由要素投入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进行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对于落后地区而言,产业转移能够培育区域自身内生型发展模式,改变传统依赖于外部政策倾斜的发展模式,进而提高落后地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并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技术扩散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
从社会层面来看,产业转移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产业转移能够改变要素向发达地区集聚的发展方式,这不仅为落后地区提供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而且能够解决发达地区由于要素过度集中而带来的流动人口过度占有社会服务等社会问题,从而降低当地生活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现阶段发展落后地区多集中在中西部,包含大量少数民族集聚区及自治区,通过产业转移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特色资源,培育落后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打破区域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层面差距。
利用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分类别、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各区域优势,提高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实现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是利用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
对于落后地区而言,一要解放思想,提升创新理念和服务意识。落后地区发展起步晚,市场观念相对薄弱,非正式制度供给不足,必须解放思想,引进先进发展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二要理性选择,发展成长性产业。落后地区要在对本区域发展优势进行细致研判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发展潜力、辐射效益等要素,科学规划,推动能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展潜力好、辐射带动效益高的产业优先发展,并使之成长为区域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带动落后地区跨越发展的产业增长极。三要完善配套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法制环境,推进依法行政,整顿规范市场发展秩序,促进投资便利化;另一方面要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人力资源支持和就业保障等方面入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四要重视环境保护,实现资源高效有序利用。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严把产业转入门槛,严禁发展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明令淘汰的落后发展项目转入,加强产业发展中的环境监测,建立环境保护考核机制,鼓励产业发展中采取节能、环保先进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资源高效有序利用。
对于发达地区而言,一要以规划为基础,实现产业发展的“腾笼换鸟”。以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科学制定区域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层次,实现区域主导产业的升级。二要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通过政策鼓励及项目支持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并通过建立企业、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施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引进战略,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环境保障。三要以改革为驱动,保障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为原则,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优化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构建创新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保障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度和效果,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