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世卫组织公布《2014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全球总体预期寿命在过去22年间增加了6年,中国刚好与这一水平持平,目前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但在成绩单背后,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走高等因素令人忧心。
预期寿命从35岁到75岁:公共卫生改善功不可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变成75岁,增长了整整40岁,这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分不开,其中公共卫生工作取得成效是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近日介绍,我国自1978年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接种以来,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据估算,30多年来,全国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6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降幅在99%以上。
不仅于此,自2009年启动医改以来,国家面向全体城乡居民免费提供传染病防治等12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对危害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了有效干预。
在4月17日举办的全国妇幼健康工作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介绍,2013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3.2/10万,较2000年降低了56.2%;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9.5‰和12‰,较2000年分别降低了70.5%和69.8%,两者死亡率的下降直接提高了人均预期寿命。
非传染性疾病高发为寿命缩减亮警示灯
报告指出,全世界范围内,死亡原因和年龄的趋势正发生重大转变。例如,22个非洲国家过早死亡的人群中,70%的寿命缩减缘于传染病或相关疾病。高收入国家占大多数比率的47个国家中,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是造成90%的寿命缩减的原因。目前,在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致死中,头三号原因是冠心病、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和中风。
这一现象在我国也是如此。2013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非传染性疾病媒体交流会上,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曾表示,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到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中国每年有800万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其中有300万属于过早死亡。
“我国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达到70%,因慢病死亡占居民总死亡构成比重已上升至85%。”王宇指出,30多年来,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疾病死亡模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及其相对死亡比大幅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及其相对死亡比迅速提高。
令人担忧的是,很多非传染性疾病在儿童身上已现端倪。“肥胖儿童中的高血压检出率约为30%,其中超过40%的患者会发展为成年高血压。”根据近年来对北京市儿童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北京市儿童成人慢性病防治中心主任、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米杰坦言,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已经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应该从孩子抓起。
健康生活方式为享有优质长寿生活保驾护航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传染性疾病高发的主要因素。”王宇直言,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的吸烟率达28.3%,其中男性高达53.3%;饮酒率为36.4%,其中有害饮酒比例为9.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仅有11.9%;超过70%的家庭人均每日食用盐和食用油的摄入量都大大超标,每天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的人群比例超过50%。
“健康寿命比寿命更重要。”专家指出,诸如医疗保障水平、社会公平等社会政策的改善需要时间,但是个人生活方式改变却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管住嘴”“迈开腿”“放松心情”,限油、控盐、禁烟,每天安排适量运动,才能有效降低慢性病发病概率,才能享有优质的长寿生活。
(本报北京5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