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22日 星期四

    报考指南

    你适合学经济学吗

    李湘萍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22日   15 版)

        编者按:对考生而言,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大学,只有适合你的大学,认识这一点,在当前考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大学的情况下,尤为重要。本版上期关于医学和教育学在报考分析深受读者欢迎。从本期起连续三期刊出理、工、农、文、史、哲、法、经济、管理、军事、艺术等其余11个学科门类的报考指南,以服务读者。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如何进行配置的科学。因为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富于逻辑的理论体系、公认的专门术语、严谨的方法论体系以及一大批知名的代表人物和著作,经济学自诞生以来经过两百多年的不断发展,至今几成“显学”;又因其理论和方法在当下社会生产、生活诸多领域内的强大解释力和影响力,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在学术谱系上,经济学的近亲或是远亲“兄弟”也不在少数,例如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数学、统计学、医学等,经济学与这些“兄弟”学科时有往来,演化出一系列交叉学科。经济学不断开疆辟土,屡屡突破学科边界,其咄咄逼人的气势和似乎无所不在的渗透力,使得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家惊呼“经济学帝国主义”。

     

        在经济学这个庞大的学科谱系中,学派林立、分支庞杂,但究其本源,无外乎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这两大家族。理论经济学这一家族中的核心成员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二者的主要区分在于研究对象是个体(如个人、家庭、企业),还是一国或国际范围内的经济问题。应用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衍生与应用,相较而言,其家族成员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随着真实世界中经济问题与现象的不断更迭,时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中较为稳定的“常驻居民”有财政学、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

     

        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下设4个一级学科,共包括17种专业。其中,经济学类一级学科包括经济学、经济统计学这两个基本专业,以及国民经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商务经济学、能源经济等四个特设专业。财政学类一级学科包括财政学、税收学这两个基本专业。金融学类一级学科包括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等四个基本专业,以及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等三个特设专业。经济与贸易类一级学科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这两个基本专业。

     

        从高职高专到“985”高校,我国几乎所有层次的高校都开设经济类专业,但横向比较,经济类专业在各校之间办学方向各有侧重,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了经济学专业将来能做什么?从传统经验来看,如果有志于科学研究,可以继续深造,在各类科研机构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如果愿意从事应用经济领域的实践工作,则就业面比较广泛,例如,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财会工作,在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从事金融工作,还可以从事各类市场营销及对外贸易等工作。不过,以上所述只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对口”行业或职业。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学什么不等于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不等于就能做什么,人才市场需求的波动、个人社会资本网络的多寡有时更能决定毕业生的最终去向。所以,如同其他专业一样,报考经济学是有风险的。各类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中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起薪收入,考生及家长可以参考,但对其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保持清醒、冷静的认识。此外,还有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学了经济学,将来就能创业,这就更是误区了。

     

    你适合学经济学吗?

     

        如果考生在从众心理驱使下报考经济学这个所谓的热门专业,等到录取入学后,才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并不适合,每天不快乐,再成天想着转换专业,就比较被动。那么究竟具有什么样特质或需求的考生适合学经济学?

     

        从学习基础来看,如果考生的外语和数理基础较好,则比较适合学习经济学专业。现代经济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主要来自西方,有些经济学专业如国际贸易,更是具有涉外性质,所以无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学习研究,还是从事相关领域的实务工作,外语水平至关重要。此外,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流行趋势是对经济理论进行数学公式化的表达,一些专业主干课程如计量经济学等对学习者的数理统计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考生的外语和数理基础好,则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经济学专业课程内容时会相对轻松一些。

     

        从学习兴趣来看,如果考生对个人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与问题,拥有持续浓厚的兴趣,则比较适合于学习经济学专业。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描述一个人人格的另一种方法,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所学的专业高度吻合时,个体的潜能会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学习成效自然很高。经济学理论是对现实生活中不同经济现象之间关联性的描述和解释,如果考生乐于且善于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悉心观察、深入思考、寻求解释,那么这种对经济现象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会有助于他在日后的大学四年专业学习中有最大化的收获,而不仅仅是像其他学生一样,挣得一个说得过去的学分绩点。

     

        从职业兴趣来看,如果考生未来有志于在各类科研机构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或是期望在财政、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具体实践工作,则比较适合于学习经济学专业。毋庸置疑,考生有一个浓厚的职业兴趣,大学四年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将十分明确,日常的时间管理能力也会得以提升。对于以经济类工作为自己未来的志业或是事业的考生,他的四年经济专业学习必将充实、愉快。当然,如果考生仅仅是希望从经济学的学习中获得思维及学识上的提升,至于今后是否从事经济类相关工作,并不强求,那么他也可以尝试选择经济学专业。

     

    如何选择一所适合你的大学?

     

        如何从为数众多的高校中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来学习经济学?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树立“人校匹配”的思想,走出“有什么分数上什么大学”的盲信、盲选误区。

     

        大部分中国家庭在学业成绩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希望尽可能地上各类排名中、人们口口相传中的“好大学”,而不去考虑这所大学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所谓“人校匹配”的核心就是实现考生与大学之间的合理匹配,让考生在了解自己、了解大学的基础上,完成考生与大学之间的合理匹配,最终选择一所真正适合或相对适合自己的大学就读。“人校匹配”思想适应于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各专业考生,它是高考志愿填报的本质所在,也是当下热门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需要遵循的原则。

     

        如何实现“人校匹配”?参照职业指导中著名的“人职匹配”理论及其“三步法”,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时,也可以尝试“三步法”:

     

        第一步,全面分析考生个人及家庭的特征和需求。就考生个人而言,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兴趣、课堂内外的学习及活动经历,个人对未来求学的地域偏好、职业兴趣、毕业期望等都会影响到他对大学的认知和选择。就考生家庭而言,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是否是第一代大学生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家庭的经济与社会资本、父母对子女未来的学历期望、父母对子女未来的就业期望(包括工作地点、行业、职业、收入等)也会左右考生及家庭对大学的判断和选择。

     

        第二步,了解目标高校及目标专业。对大多数考生及其家庭来说,中国的大学不仅“千校一面”而且貌似“黑箱”,人们仅能从网络媒体及新闻报道中获得关于大学的片段信息,至于大学之间的差异,大学的真实办学水平,学生在校四年专业学习的过程与收获,学生毕业后在职场中的实际表现,这些在志愿填报中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考生及家庭基本一无所获。在高校办学过度同质化、办学信息缺乏透明度、微观的校本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在利用纸质媒体、网络媒体进行简单的信息检索之外,考生及其家庭还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增进对目标高校、目标专业的了解?⒈进入高中伊始,即开展目标高校、目标专业的寻找。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专业,不是高考前后这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经过长期思考、探索的过程,学校和家庭从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我喜欢学什么?我将来适合做什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遗憾的是,我国中小学校普遍缺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设置,这也是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的重要原因。⒉在大致确定目标高校、目标专业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开展实际调研。例如,利用高校开放日、高考咨询日等机会,提前到目标高校实地考察,了解目标专业的招生标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毕业去向等信息,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校园氛围。联系目标高校的在校生、毕业生,分享他们对母校的印象。通过这些实际调研,可以帮助考生更清晰、深入地感知目标高校、目标专业。

     

        第三步,实现考生与大学、专业的匹配,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特点又有可能被录取的大学及专业。在这一匹配过程中,考生个人的学习兴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当学生的自我兴趣类型与所在大学、所学专业相匹配时,学生在就读期间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但在高考志愿填报中,考生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学校和专业,事实上能达到完全匹配的情形是少而又少也没有必要,因为影响考生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个人兴趣之外,还要参照未来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能被目标高校和专业录取的可能性。所以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在考生与学校及专业难以达到完全匹配的情况下,尝试寻找相邻、相近的学校和专业,这样的“人校匹配”结果往往是一个匹配组合,按照匹配程度由高到低,形成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的最优选择以及若干次优选择。遵循“人校匹配”原则,学会接受和适应最终录取的学校和专业,这是考生志愿填报中的理性行为。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核心是帮助考生了解自己、了解学校和专业,实现人与学校之间的合理匹配。没有所谓绝对意义上的“好”大学,而只有适合你的大学,深刻认识这一点,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考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大学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回报率角度而言,当前读大学的风险是显然存在的,因为大学四年未必能带给你好工作、高收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不应该读,只说明学历文凭信号在减弱,真能力价值在上扬,要认识到大学四年的核心在于它是一段很重要的生活阅历。高考志愿填报思考的重点应该从“能上什么样的大学”转变到“为什么要上大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