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7日 星期六

    新闻背后

    在巴西贫民窟直面生死

    ——央视《走进“上帝之城”》报道的台前幕后

    刘骁骞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17日   12 版)
    位于里约南部富人区的巴西维吉卡尔贫民窟
    荷枪实弹的毒贩
    央视记者刘骁骞采访荷枪实弹的毒贩
    巴西最大的贫民窟罗西尼奥贫民窟夜景
    央视记者刘骁骞与摄像在工作中 本组照片由刘骁骞提供

        编者按

     

        5月1日至3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连续播出《走进“上帝之城”》世界杯特别报道,央视记者刘骁骞独家探访巴西里约热内卢毒品加工厂的画面,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在足球、狂欢节、桑巴舞背后的里约。面对贫民窟、毒品、毒贩、枪弹,记者与毒贩的联系与接触经历了怎样的险境?本刊特约刘骁骞为您讲述这段新闻背后的故事。

     

        拍摄完《走进“上帝之城”》的所有素材后,我出发去了亚马孙热带雨林制作另一个节目。十几天过后,当我终于坐回编辑机前,一点一点回放几十个小时的拍摄画面时,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抽离感,好像自己在看另一个人的报道。我连忙打电话给摄像,他是一个巴西人,“我们真的都经历了这一切吗?”我的语气像是遇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通话的最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拍摄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有可能遇到危险,即使已经做好了安全预案。幸运的是,在经历这一切后,我们平安地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我和他都是极其乐观的人。

     

        在海外做调查报道,拍摄力量无法像国内那样完整。记者需要一人分饰多角,既是策划、前期联络,又是导演、后期编辑。每次做专题报道,我都会特意写一段导演阐述,虽然最后读的人可能只有我自己。这一次,我这样描述《走进“上帝之城”》的呈现方式:“镜头是记者的眼睛,记者觉察到自己无法对眼前复杂的情况做出精确的判断,所以他只能尽量地看,倾听人们的对话,然后把下结论的权力交给观众。”所以,报道中出现在各种交通工具中的“我”,其实都是观众自己。

     

        《走进“上帝之城”》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我在驻外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曾经关注和报道过的。当然这一次,每个题材的拍摄难度都达到了极限。如果把整个报道拆开来看,几乎每个部分都有无法完成的可能。其实,我在今年年初萌生要拍摄这个专题的想法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那时,我和摄像正在巴西西部的旷野中开车寻找失去家园的印第安人,我对他述说着我的忧虑。“我拍了十多年的片子,这可能会是最艰难的一次,但既然决定要拍,我们就必须试一试!”他这么给我打气。

     

        整个报道中难度最大、危险系数最高的是进入贩毒窝点拍摄毒品加工和毒品交易。协助联络采访的,是我在过去几年采制毒品枪支等调查报道中积累的联络人。考虑到报道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和联络人取得相互信任。由于拍摄团队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较被动的一方,从传达拍摄意图到贩毒首领最终同意采访,大约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这算快的了”,联络人说,“因为里约警察的清剿力度越来越大,而且是否同意拍摄涉及贩毒集团内外很多因素”。

     

        在毒品加工工厂和贩毒窝点,几乎每个毒贩都不间断地吸食可卡因,精神处于极度亢奋状态,而且手中都拿着上膛的枪。同一个帮派间的成员都经常因为很小的纠纷造成流血冲突,更何况是带着摄像机来的外国记者?一时改变主意让拍摄团队人间蒸发对他们来说毫无难度。但我们更担心的,是警方和敌对帮派的突袭,这在贫民窟经常发生。拍摄前,我问联络人:“如果出现突袭怎么办?”他回答说,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跑。我明白他的意思,他其实想说,如果发生了,根本躲不过密密麻麻的枪弹。

     

        即便这样,我们依然不愿意放弃如此珍贵、并且无法复制的拍摄机会。

     

        我对拍摄到的素材并不满足,希望能获得更多,我和摄像无数次地在巴西各个角落驾车采访。但在毒贩的车上,我们几乎没有任何交谈,非常默契地完成自己的部分:他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拍摄记录下所有元素,我需要不断地与毒贩交谈,既是为了获得更多一手的报道内容,也是为了消除他们的戒备。

     

        拍摄毒贩交易的环节比较顺利,毒贩的状态已经很放松,非常大方地向我们介绍和炫耀,我也借这个机会向他们提出更多问题。我和毒贩沟通得比较顺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在平时的采访拍摄以及前期资料收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贫民窟中的“黑话”。毒贩大多不识字,他们有自己的语法和用词,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即使是巴西本地人都很难理解。毒贩非常惊讶于一个外国记者对毒品产业的了解程度,所以他们也以一种不服输的心态,介绍更多不为人知的内容。

     

        在没有联络人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完成了一场最特殊的采访。我自始至终都明白联络人不愿意上车的原因:毒贩的车堪称贫民窟里最危险的空间。每到一个视野比较开阔的区域,副驾驶座位上的毒贩就会整个人搭在车门上,用狙击步枪瞄准远方。拍摄后的一个星期,这个贫民窟一辆毒贩的车在行驶过程中遭到敌对帮派攻击,“整辆车被子弹打成一个筛子”,联络人说。

     

        报道播出后反响热烈,当然也有人说,巴西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为何要做负面报道?在我看来,报道不分正面和负面,唯一的衡量标准只有“真实”二字。中国的驻外记者有责任和义务向国人展示一个最真实的外部世界。除此之外,《走进“上帝之城”》诞生的源头在于我对巴西、对巴西人民真挚的情感,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一次次置身险境、直面生死,为聚光灯背后的人群发声。这种关怀是调查性报道的最终意义,它不分种族,也不分国界。(中央电视台拉丁美洲中心站记者 刘骁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