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4日 星期三

    怀特海的事件思维

    作者:王立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4日 16版)

        怀特海早年与罗素合作完成了巨著《数学原理》。当谈到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时,他说:“写完《数学原理》后,脑筋里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关系存在着。”怀特海不仅是一流的数学家,也是当时能够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种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同的、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时空理论,试图解决经典物理学和认识论上的困难。怀特海指出:在牛顿物理学的观点下,世界是死的物质,是没有精神、没有意识、没有生命的、机械的存在;他深刻认识到牛顿物理学对康德的影响和康德的哲学体系因此产生的不协调。他自称自己的思想方式是前康德的。怀特海重温了从笛卡尔到休谟的哲学思想,试图通过最小限度的批判性调整,使哲学摆脱机械唯物论的困扰。他从科学本身出发评价主客对立、化整为零的思想方式,阐发科学更广泛的涵义,全面透视我们经验到的“活事实”,从而为人类的生活与历险提供动力。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怀特海如何通过独特的思想方式,开显一个充满无限生机的宇宙,从而使生命成为创造和享受。

     

    事件与内在关系论

     

        怀特海在《自然的概念》中指出:我们所知觉到的自然中一个普遍成分就是某时某地有事情正在进行。我们受到语言和正规教育的训练,为了方便起见,习惯于用唯物分析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想,理智地故意忽略自然展现给我们感官知觉的真正特性。这种普遍的成分保留在自然过程中,它是我们辨识自然时可得到的最基本的具体要素。这种基本的成分就是“事件”。在他看来,事件是自然的终极事实,世界是无休止的“事件流”。怀特海把事件称作“关系者”,即事件作为事物的时空定位,它本身就是时间和空间。

     

        事件一旦发生,它就不会消失,而是过渡到另一个事件中。事件的延展性和涵盖性说明了事件之间有一种“内在关系”。在事件的流程中,这种内在关系始终保存下来。一个在流程中的事件是较大事件的一个部分,事件的流程在事件的生成中延展。事件在自身之外产生的效果,称之为事件的“外在关系”。我们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些术语指称事件,时间和空间是从事件抽象出来的,事件比时间和空间更基本。事件的内在关系使事件得以留存,事件的外在关系使事件得以扩充。每一个现实事件的实现都展示出一种关系模式,模式的实现过程构成了时空体系的实在性。

     

        “事件”是一个“关系者”而不是一个“孤子”。持续性是关系模式在一系列事件中的重现,它是事件实现过程中诸种模式存在的场域。事件的持续性使知觉者与被知觉者互涵互摄的关系得以显现。研究事件的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就是研究事件的“生命史”和“生活环境”,研究“模式”在“事件场”中的转换。事件本体论把宇宙展现成为一个生生不息、普遍关联的历程。

     

    机体与价值世界的生成

     

        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怀特海指出:在19世纪有四个新概念被介绍到理论科学中来,它们分别是:场的概念、原子观、能量守恒原理和演化原理。一切自然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都统一于机体。

     

        在怀特海看来,任何机体无论原子还是细胞都是“事件群”,是一种关系模式。机体的持续性意味着它们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当这种关系模式转变为另一种关系模式时,它的生命就结束了。与此同时,这个旧的关系模式成为新关系模式的组成部分。在一个有生命的、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宇宙中,创造性是新生事物的本原,“选择”和“创造”是机体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诸机体内在结构之间的联系是选择和创造的依据,怀特海把这种联系称作“价值”。对于现实的机体而言,价值世界先于它而存在。机体面向着可能的世界,在某种生成态势中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自身具有的关系模式与世界关联的最大化。

     

        在这个互生共存的宇宙中,机体与价值共在。价值作为生成着的关系模式是创造活动的参与者和协调者。模式和活动是机体存在的一般条件。因此,怀特海强调:重视模式的观念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每一种艺术都以研究模式为基础;社会系统的融合有赖于行为模式的维系;人类文明的进程有赖于行为模式幸运的修正。模式在自然事件中的融合、模式的稳定性以及模式的修正是实现善的必要条件。

     

    理性智慧与诗性智慧的融合

     

        作为一名数学家的怀特海指出,数学的分析把事物与事物体现的抽象条件区别开来,这种分析的习惯启迪了人类理智的各种功能,从而引导人探索宇宙的深层节律、事物之间最隐秘、最精微的关联。同时,他也认为哲学应该指向一种幸福的生活。他引用了西季维克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哲学的基本目的在于把理性思维的一切部分完全结合,并清晰地联系起来。但任何哲学如果把构成伦理学主题的重要判断与推理置之不问,这一目的就无法达到。数学与诗为自由、和谐的生活提供了原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在《思维方式》这本题名为“留给后世子孙的书”中写道:“哲学类似于诗;二者都力图表达我们名之为文明的终极的善,它们都指向字句的直接意义之外;诗和韵律联姻,哲学与数学结盟。”

     

        怀特海特别推崇艺术,即诗性的智慧对于把握真实自然的作用。在他看来,诗歌证明了人类的审美直觉和机械唯物论的冲突。哲学不是抽象的玄思,它要面对有颜色、味道、声音和其他感官对象组成的世界。哲学一旦沉浸于抽象的科学体系中,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哲学是对抽象的批评,哲学家应当从诗人那里听取教训,应当诉诸朴素的经验。我们的经验虽然晦暗不明、支离破碎,然而它却发布着来自实在最深层的信息。了解事物的细节是为了在事物的系统中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的系统就要知道逻辑理性的和谐和审美鉴赏的和谐;逻辑的和谐以“铁的必然性”藏身于宇宙之中,审美的和谐则以生动的理念呈现自身。我们感受到的比我们能够分析的要多得多。没有感性的共同世界,就没有思想的共同世界。感受是思想的基础,诗的世界比科学的世界更广阔。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