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

    且思且行

    加强特殊教育初任教师的入职引导

    周玉衡 王波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13日   14 版)

        特殊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教育水平和社会公平的天然指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特殊教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高度关怀和行动支持。特殊教育的成功离不开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然而,特殊教育教师常因工作压力大、社会支持不足、成就动机缺乏,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导致流失。目前,许多国家正寻求有效措施防止特殊教育初任教师离职,提高其留任率和提升专业发展潜能。

     

        其中,良好的入职引导能够为初任教师提供积极支持,提高教师质量,能有效降低教师压力,增进对特殊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有效降低教师的离职率并提高教师留任率,进而促进我国特殊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除了对初任教师进行入职培训外,很多省市特殊教育学校还通过骨干教师与初任教师结对的方式,开展入职引导。然而,在实践中,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等缺乏有机衔接,对入职引导的重视程度不高,并且所谓的入职引导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激励机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当根据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现状,加强对我国特殊教育初任教师的入职引导。

     

    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初任教师的入职引导制度

     

        王雁和肖非等对我国12个省(直辖市)32个城市中的145所特殊教育学校共计3215名特殊教育教师的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之前,并没有接受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因此,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各级特殊教育初任教师的入职引导制度,形成科学高效的师徒指导和入职培训机制,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初任教师尽快适应特殊教育教学;并且,为使初任教师尽快熟悉特殊教育教学实际,应强化教育实习和入职培训两者的有机衔接。特殊教育入职培训应注重弥补目前师范教育中实践薄弱的现状,注重实践能力的养成;另外,为提高特殊教育初任教师入职引导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初任教师入职引导的实施和执行情况纳入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的问责范围。

     

    制定多元化的入职引导方案

     

        和每个特殊学生具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一样,每个特殊教育初任教师也具有不同的入职引导需要。因此,应充分考虑特殊教育初任教师的个别化需求,针对其任职初期的阶段性心理行为特征,为每个初任教师量身定做个别化的入职引导方案,制定诸如专题讲座、录像课、教学反思、“新老配班”等多元化的入职引导方案,使初任教师顺利度过入职适应期,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还可以通过教师博客、教师QQ群等方式,为教师提供交流沟通的空间,尽可能地给初任教师创造一种安全感的环境,满足初任教师的归属需要。同时,初任教师往往希望获得新同事和学校领导的肯定,应在课题申报和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将初任教师吸纳进来,引导和和培养初任教师的成就感,满足其成功需求。另外,应注重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鼓励创建合作性学习社区,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良性机制。

     

    对“青蓝工程”进行过程性评价

     

        目前,中国很多省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旨在促进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青蓝工程”。由于高素质的指导教师是师徒指导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为提高“青蓝工程”的成效,应对指导教师进行严格遴选,指导教师要富有耐心和亲和力、助人为乐,具备高度责任心,具有渊博的特殊教育背景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并有良好的沟通技能和合作意识。同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强化关于指导初任教师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另外,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是“青蓝工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应当建立健全“青蓝工程“的奖励和评价体系,注重初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养成,在评价中纳入过程性评价。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学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