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0日 星期六

    见仁见智

    请擦亮自己的文化品牌

    胡子龙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10日   12 版)

        近日慕名到《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省弥渡县弥祉乡采风。

        《小河淌水》是目前中国最有名的民歌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它以超然地域环境的纯朴之美,感动着每一个人,被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民众所喜爱,被西方音乐界誉为“东方小夜曲”。顺理成章地,诞生了《小河淌水》的“弥祉”,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边疆小地方,因为《小河淌水》在全国、全世界广泛深远的影响,也名气越来越大,渐渐成了大理乃至云南的一个热点旅游区,一年四季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不顾山路坎坷,前去旅游观光。这些喜爱《小河淌水》,被其的清丽优美歌声所感染的中国人外国人,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弥祉,不为别的,就是想最近距离感受这支世界名曲经营出来的诗意氛围。

        然而遗憾的是,我在弥祉游走了三天,走遍了弥祉大部分景区景点坝区村庄田野,接触了无数弥祉男女老少,居然没能听到《小河淌水》的歌声。不但没有听到当地男女谁唱起这支“他们的歌”,就连街道和村庄不绝于耳的音响里,也没有飘出《小河淌水》的一个音符。这就像到了号称“竹乡”的地头看不到竹影,到了号称“瀑乡”的地头看不到瀑布一样,让人直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

        这,实在令人费解。《小河淌水》的故乡没有《小河淌水》的歌声,还算是《小河淌水》的故乡吗?当然,弥祉的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暂时还没有条件安排本地歌手,在景区的一个个景点为游客提供《小河淌水》的声乐服务,更没有条件聘请那些歌星来景区为《小河淌水》的故乡添彩,这情有可原。我所去的那几天,正值播种季节,忙碌于田地庄稼的乡人,没有了站在流水清清的小河边望月而歌的闲情逸致,也在情理之中。但,让游客穿过坝子前边的峡谷进入弥祉小坝,就被《小河淌水》的优美歌声拥抱,这应该不难做到吧?那不过是几套音响设备的简单事情!试想,当游客乘车或步行一进入弥祉,《小河淌水》的歌声就扑面而来,那是何等惬意的事情!特别是,当一轮圆月亮汪汪地从弥祉小坝或者桂花箐东边山峦上升起来的时候,随着绿色的山风,飘出《小河淌水》那优美的歌声,那将是如何让游客沉醉、流连忘返!

        在《小河淌水》的故乡听不到《小河淌水》清丽优美的歌声,听不到《小河淌水》清丽优美的旋律,这不能不让我油然失望。我相信,前来这里旅游观光的络绎不绝的游人中,因为听不到《小河淌水》的歌声而怀着失望之情怅然离开的,绝不仅仅我一人。

        其实,这种情况又何止《小河淌水》故乡弥祉一地存在。很多文化旅行采风者,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明明到了某个少数民族山乡,却听不到民族语言,看不到民族服饰。西装、牛仔装、解放鞋、运动鞋、休闲鞋、皮鞋,替代了民族服装;大瓦房、洋楼,替代了民族特色的房屋——我经常去一个号称“刺绣之乡”的彝族乡,如今,在这个“刺绣之乡”,除了偶见老年妇女还在穿她们年轻时刺绣了存留下来的民族服装外,中年妇女、年轻妇女、少女儿童,都没有穿民族服装的。绝大多数年轻彝族妇女,还有那些姑娘儿童,已经是拿起针来不会刺,拿起线来不会绣。就是那些掌握了刺绣工艺的人,也因为嫌麻烦,嫌“土气”,绝少经营“刺绣”这门传统工艺。“刺绣”这美轮美奂的民族传统工艺,已经濒临失传。这,实在让人遗憾和痛心。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金质品牌。请珍惜自己的文化品牌,擦亮自己的文化品牌!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