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世尘,小楼山居,这无疑是当下的喧嚣中许多人对于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在淡泊闲寂中拓一方心灵的净土,听松,读书,写字,稽古,北窗高卧,兴来笔谈,抑或信步云游,讲学访友,这正是5年来朱向前先生卸去行政工作后在故乡书斋听松楼中的惬意生活。不经意间,文稿又堆满了案头,索性随手收起,于是便有了这部70万言的《听松楼读书录》。
听松,其实是聆听风入松林的阵阵天籁,没有萧散简远、闲适平和的心境,便无法听到松涛起伏所泛起的大美之音。“评与论”多是运斤之作;“序与跋”皆为读书所感;“访与谈”记录言辞之美,在一次次随心所感、随意而出的对谈中,作者就文坛现象和文化热点发言立论,谈笑挥洒之间,文化园地的百花香气扑面而来。
图文并茂的书籍并不少见,少见的是评论集中的“图”与“文”理一用殊、相映成趣。首先,书中300幅照片既提供了诸多与文字互为补充的信息,又穿插了大量“听松楼”楼里楼外的独特风景,有时序变化的山阴光景,有百年沧桑的石、木、瓷、玉,配以作者短小、精到而又不失诙谐自嘲的文字说明,让人自始至终有如行进在一条充满审美意蕴的文化小径。其次,出现在书中的文房剪影和诗词墨迹,让我们看到了朱向前在书法上的用功之勤。“每天早上做一个小时临帖功课”的扎实和痴迷,加之“面对满山松林练书法,气场好,有感觉,进步快”的机缘和精进,使作者的书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洒脱自然的风格。朱向前书法深得晋宋意韵,初学二王,后临苏黄,用笔多姿、墨色沉着、隽秀典雅、行气贯通,其书风与其机趣盎然而又严谨有度的文风相合。再次,书中收录的文章从形式到内容都各不相同:既有理论综述又有作品评说,既有讲学文稿又有座谈发言,单篇来看,文章之间似乎形散,整书合观,各篇之间实则神聚,它们都记录着朱向前近年来书斋内外的生活点滴,都展现出一个甘于淡泊的文化人自觉远离喧嚣、回归宁静的高尚情操。
在《听松楼读书录》中,朱向前将内在的文化品格转化为一种外在的文化追求,这就是对于传统和自我的回归。回归自我,是在更高的层面与更加完美的自己相遇;而回归传统,则印证了民族文化基因在不断进化中所产生的自信与自觉。文化的品质,在于坚守和创造,正如朱向前对于文物的珍藏,对于书法的用功,对于山居小院的园林式营造,对于文心的全方位涵养,所有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发扬。在听松楼的每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听到作者精心拨响的传统文化遗韵,可以看到听松楼楼影不断闪现在《听松楼读书录》书影之中,映衬着朱向前作为一名当代学者,在庙堂与江湖之间守望传统文化、践行文化传统的辛勤身影。在这个颇显喧闹的时代,朱向前选择了宁静的山居,“宁愿听松,不愿听会”的他,在家乡的明山秀水间筑造起心灵的别居,这既是一种生活选择,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有理由期待,拥有专一的生活态度并深得静气的朱向前,将用自己的实践塑造出能够启发当下的文化品格,并在学术、文章、书法、收藏上收获更大的成就。
(作者为文学硕士,现就职于解放军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