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7日 星期三

    “茶叶大省”离“茶业大省”还有多远?

    吕慎 柳路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07日   10 版)
    CFP
    CFP

        春茶刚上市,很多浙江、安徽、福建的茶商又来到贵州收购茶青(成品茶的原料)了,这些茶青深加工后将成为各地“名茶”,而处于产业链低端的贵州茶农,只能收获微薄的利润。尽管去年贵州茶叶种植面积超过600万亩,跃居全国首位,但贵州茶产业依然相对落后。经过多年发展,贵州这个“茶叶大省”离“茶业大省”还有多远?

     

    好茶缘何名声不响

     

        近日,记者来到北方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北京马连道。这里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名优茶叶,但却难觅贵州茶叶的踪影。少数几家经营“都匀毛尖”等品种的茶商,也都不是专营。经销商坦言,由于贵州茶叶名声不响,销售平平,2013年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中,作为贵州茶叶龙头的都匀毛尖竟不及西湖龙井的1/4,这让贵州茶很“受伤”。

     

        贵州茶名气不大,不是因为品质不好,而是由于营销不力。贵州高原种茶具有“海拔高、纬度低、多云雾、污染少”等独特优势,都匀毛尖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称赞并亲自命名,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而抗日战争期间西迁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农学院也给这里留下了中国名茶——湄潭翠芽,当时在浙大工作的竺可桢、苏步青等大师都曾写诗赞美湄潭茶叶。然而这些丰厚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传播,而且贵州茶叶品牌分散,甚至各县都有自己的公共品牌:“毛尖”“银针”“翠片”“翠芽”,不一而足。而全国的茶业大省,往往只专注于推广一个公共品牌,如云南专注于普洱、福建专注于铁观音。其实这些省区还有其他名优品种,但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成功推广一个公共品牌后,就可以带动整个地区的茶产业提升层次。而这方面,贵州显得缺乏合力。

     

        茶企实力不强也是制约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另一瓶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2013年中国茶叶企业综合实力百强”排名中竟然没有一家贵州茶企,而企业品牌价值100强中,只有一个贵州品牌,排在第78位。当福建、云南等茶业大省的茶企已经进入资本运作、上市融资的现代企业阶段时,贵州大多数茶叶企业还停留在作坊式生产、商贩式销售的层次,产业亟待提升。

     

    规模与产值的不等式

     

        日前,记者来到贵州平塘县某乡,这个乡去年将3000亩山坡地流转给福建茶商,用来种植铁观音等外地品种。类似情况在贵州比较普遍,近年来,贵州茶叶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从2009年的178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611万亩,几乎全省所有的县都在种茶。但名优茶种或本地优质茶种占比偏低,茶园亩产值与福建、安徽等省有较大差距。

     

        茶园利用率偏低也制约着单位产值的提高。贵州某茶业公司加工厂杨厂长介绍说,贵州一般只采摘春茶中的独芽、一叶一芽和二叶的茶青,产量仅占全年的20%左右,远远低于茶业大省。据了解,茶叶生产周期一般在三年以上,以目前的市场价格,优质茶园亩产值近4000元,但每年的投资在3000元以上。尽管有政府补贴,但由于成本过高,很多农户和专业户都选择一般品种,优质茶叶种植基地不足,有些地区茶叶年亩产值仅1000多元。

     

        缺乏人才和技术落后同样困扰着贵州茶产业。目前贵州每年培养的茶业专业人才仅300人左右,而每个茶叶主产县需求量则在千人以上。另据介绍,在日本,由于采用机械设备和生物技术,人均管护茶园10亩以上。而贵州茶园基本全靠人工,人均管护不足2亩,差距巨大。有专家指出:“如果贵州茶产业在品种、品牌、人才、技术等方面跟不上,甚至可能出现‘茶贱伤农、砍树转行’的情况。”

     

    “茶业大省”曙光初现

     

        近日,一场百万年薪招聘制茶大师的比赛在贵州湄潭的阳春白雪茶业公司展开。据该公司副总经理黄建峰介绍,几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从种植、炒制、品牌、营销等各个环节提升产品价值,“阳春白雪”品牌茶已经在全国建立了销售网络,每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像这样的龙头企业在湄潭还有几家,湄潭的茶青价格也一路攀升,现在来湄潭收购茶青的外地客商几乎绝迹,而湄潭的“中国茶城”正在快速成为全国知名的茶叶交易中心之一。

     

        去年以来,贵州从省到市州都行动起来,努力实现从茶叶大省到茶业大省的转变。省委编制了“贵州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从提高贵州茶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单位面积产值、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等方面都拿出了具体可行的目标和措施。

     

        黔南州则出台了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规定新建茶园一律按照有机茶标准建设,州政府每年拿出两亿元以上用于支持茶产业发展。各县市都将围绕“都匀毛尖”这个品牌建设基地、开展生产、加工和销售,符合条件的企业必须统一使用“都匀毛尖”品牌。(本报记者 吕 慎 柳 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