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理论表明,经济高增长通常会带来结构的高转换,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之间呈现互为推动的关系。然而,2008年至2011年间,我国经济虽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产业结构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2012年和2013年的GDP增速仅为7.8%和7.7%,第三产业却开始加速发展,国内产业结构有所升级。笔者认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换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二者之间常常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我国的现实经济运行中,产业结构调整将面临着很大的艰巨性,未来必须关注现有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承载能力、经济增长下行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风险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型产业内关系。
经济持续增长应关注产业结构的承载能力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状况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但在现实的经济增长中,这两者之间并非绝对的对应关系: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超过产业结构状况;而另外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滞后于产业结构状况。当然,经济发展水平终究要回复到与产业结构状况相互对应的关系中。这说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国的产业结构状况之间有一个相适应的区间,这个区间存在着上限和下限。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上限,经济增速在持续一段时间的高速后会回落;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下限,经济增速在持续一段时间的低速后会加速。当前一阶段的经济增速持续超出本国产业结构的承载水平时,说明本国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经济增长已透支了经济发展的潜力,持续高速增长以后必然带来增速的放缓;当本国产业结构承载的水平足够带动后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时,说明本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做出调整,经济增长还没发挥出潜力,经济增速即使维持一段时间的低速后也必然会加快。
经济发展水平超出产业结构承载的上限,实际上是经济增速超出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当带动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处于过载状态,原有支撑经济增长的产业因素在减弱,而约束经济增长的结构因素在加大,整个经济发展就会出现自我限制态势。需要注意的是,不应简单地让经济发展水平回归到现有的产业结构承载的区间内,而是应通过现有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调整,需要深化产业结构的内外关系。产业结构内部联系的调整会受到各个利益主体利益取向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各利益主体的经济需求相对较多,而对社会、文化和生态的需求相对较少,产业结构关系的调整更多围绕着经济需求展开,因而该阶段产业结构的关系比较简单明了;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各利益主体的经济需求相对满足,而对社会、文化和生态的需求相对较多,产业结构关系的调整需要满足更多社会、文化和生态的需求,因而该阶段产业结构的关系显得复杂多样。
在产业结构外部联系调整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需要制度条件的保障。各利益主体在产业结构转型中的利益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治理方式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主要由政府代表各利益主体的同质化要求,因而政府的利益取向会主导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产业结构关系的调整更多围绕着成本优势展开,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诉求相对较少;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主要由市场体现出各利益主体的多样化要求,因而产业结构的关系调整更多突出在效率优势方面,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诉求相对较多。由于结构变化对体系内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应对影响产业结构关系变化的意识形态、道德信念和政策法规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
产业结构调整应关注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主要是通过主导产业的更替来实现的,经济发展的过程既是新兴主导产业不断更替的过程,也是现有主导产业的潜力不断释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现有的主导产业不会主动退出,需要释放出其全部的产业潜力,当产业内原有的细分产业增长趋缓后,新兴的细分产业就会接替增长,从而在产业内部出现增长重心的转移,维系着现有主导产业的继续增长。因此,新兴的主导产业不会轻易占据主导地位,现有的主导产业与新兴的主导产业之间不会出现自然而然的更替,更替只能出现在现有主导产业增速明显下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相应会出现短暂的下行。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关系,不仅体现在主导产业与相关联产业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主导产业与整个产业体系的关系上。主导产业之间的更替过程,实际上是以新兴主导产业为中心重构的产业体系,替代以现有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体系的过程。新兴的主导产业不仅要具有带动相关联产业的能力,而且要具有带动整个产业体系的能力,这一能力应该整体优于现有主导产业的带动能力。新兴的主导产业不仅要以与己相关的产业技术体系替代现有的主导产业,而且要以与己相关的产业市场体系替代现有的主导产业。因而这是产业能力在新兴主导产业与现有主导产业之间的替代,只有在新兴主导产业的能力体系整体优于现有主导产业时才能实现这种替代。这种替代,通常发生在现有的主导产业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出现衰退的时期,表现为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会出现经济增长的短期放缓。
产业体系重构应关注结构内生的新型关系
以新兴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产业体系替代现有产业体系的过程,也是以新兴主导产业为中心重构产业之间关联方式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在重构产业体系中融入新兴产业,而且需要在重构产业体系中融入传统产业,并且希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形成有效的互动。在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中,与新兴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产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将改变现有产业之间的生产消耗水平,即,对某些产业的消耗需求有所加强,而对另一些产业的消耗需求有所降低。与新兴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产业之间的技术联系,将改变现有产业之间的技术工艺要求,即对某些产业的技术性能有所提升,而对另一些产业的技术性能有所扬弃。与新兴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改变现有产业之间的价值实现程度,即某些产业的经济价值有所上升,而另一些产业的经济价值有所下降。
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性在于,新兴产业在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时,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制度的保障。这个社会经济制度不仅要保证产业的资产设备能够及时更新,而且要保证产业的人员素质得以不断提升。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资本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要实现劳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前者涉及自主创新和模仿引进的制度设计,后者关系到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制度安排。只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高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整体效率,才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性还在于,中国的产业体系呈现多层次性。产业体系中不同技术水平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存,各自都有相应的细分市场需求。这种产业体系的多层次性,不仅体现在各个地区同一产业技术水平的差异性,而且体现在同一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性。这些差异造成了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在某个区域的产业体系中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的带动能力,而在另外区域的产业体系中传统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而,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在我国的整体产业体系中呈现同时并举的格局,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将占据相当大的分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ZH0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