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兰州市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直线加速器中心的一个实验室,何源研究员正带领学生施龙波记录加速器实验数据,在“五一”假期,他们仍然在为科研工作“加速”。
记者跟随何源走进地下隧道,加速器“嗡嗡”的运转声钻入耳朵。“加速器一旦开始工作就不能停,我们也就不能休息。无论是‘五一’‘十一’甚至春节,都需要24小时值班。”何源说。
在工作平台,研究人员正在测试的这台装置是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承担的“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战略先导专项关键技术之一的强流连续波RFQ加速器。
何源告诉记者,ADS项目的目标是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核废料安全处理难题。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建成的ADS装置,因此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学习借鉴。
长期在辐射环境下工作,科研人员的人身安全可以保障吗?指着胸前一个打火机大小的蓝色塑料盒,何源说:“这是辐射剂量笔,记录着我们受到多少辐射。”每过一段时间,工作人员将剂量笔收回检测。何源说,大家笑称被辐射是“吃射线”,根据国家标准,每人每年“吃射线”不能超过5毫西弗,如果提前“吃饱”,那这一年内就不能再继续接触放射线了。不过5毫西弗仍然是很低的剂量水平,而且实验室有严密的防护措施,大家在里面工作很安全。(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刘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