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2日 星期五

    梅国建:理论实践相映红

    王纪元 聂世超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02日   05 版)
    梅国建花瓷作品黑地白蓝斑细腰鼓

        当今陶瓷界,专攻工艺理论研究取得非凡成就的不乏其人,从事产品生产经营取得骄人业绩的也大有人在。但理论研究与实践生产双双大丰收的却不多,梅国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

     

    理论之花

     

        梅国建出生于陶瓷世家,他自幼受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熏陶,脑海中产生过许多问题:为什么泥巴经火一烧就产生了颜色?为什么同样的东西放进窑里烧出来却颜色不一?这些颜色有多少种、叫什么名字?

     

        时间推移,年龄增长,梅国建对陶瓷由好奇到热爱,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凭着学医时打下的理科基础,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凭着弘扬中国陶瓷文化的信念,他几十年潜心研究陶瓷工艺理论,笔耕不辍。

     

        除了发表多篇陶瓷研究的专业论文外,梅国建一共出版了八部理论专著,每本都如教科书般厚重。它们分别是:《二十世纪中国传统钧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钧瓷作品集》《中国历代钧瓷釉色》《艺术鉴赏》《炉钧》《二十世纪宜兴青瓷和纹片釉陶》《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鲁山段店窑与花釉瓷》。

     

        其中,《中国历代钧瓷釉色》率先应用色彩学、组织学、化学和形态学理论,多角度地对清代以来新烧制的20余种钧瓷釉色进行了补充命名,并被当代钧瓷界广泛应用。

     

        《二十世纪宜兴青瓷和纹片釉陶》则从历史角度阐述了宜兴青瓷产生发展的脉络,从文化角度记录了吴越文化、南北文化、中西文化在宜兴青瓷造型和装饰上的体现。这部专著从陶瓷科学工艺技术层面,对宜兴青瓷的器型和釉色进行了命名,填补了宜兴青瓷史系统研究的空白,极具史料价值。

     

        《鲁山段店窑与花釉瓷》以翔实的资料、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段店窑的历史、烧造工艺、段店窑址的保护状况及鲁山花瓷窑系的形成和对钧瓷及其他花釉瓷的影响,填补了段店窑及鲁山花瓷研究的空白。

     

        一部又一部著作陆续出版,梅国建说,这“既是主动又是被动而为”,因为老的疑惑释怀了,新的困惑又压上心头,他无法停下探索前行的脚步。

     

        这些专著一经推出,旋即影响巨大。国外——德国巴伐利亚洲图书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日本多所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及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耶鲁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图书馆;国内——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香港、台湾多所大学图书馆,纷纷将其收藏。

     

        梅国建说,出书并非扬名立万,只为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热爱陶瓷,投入到陶瓷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保护中来。

     

        钧瓷,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贵在窑变。钧瓷的窑变艺术在于铜红釉的创烧成功,得以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定格,显现出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

     

        钧瓷瑰丽的色釉,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似怒放的玫瑰,红者或如盛开的牡丹。钧瓷的这种窑变艺术改变了历代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质感,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五彩斑斓的艺术精品。

     

        钧瓷色彩繁多,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但千百年来,钧瓷釉色的命名从未规范。窑工们随意性的命名更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随着钧瓷行业的快速发展,釉色日益增多,制定一个釉色分类标准,对钧瓷釉色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命名,显得越来越重要。

     

        而梅国建《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的出版,首次建立起系统的中国钧瓷釉色分类体系,意义重大。梅国建在书中重点介绍了钧釉的特征、钧瓷造型与釉的关系、钧瓷釉的成色机理、钧瓷釉色的分类,并运用海量的钧瓷釉色图版,严谨细致地讲述了钧瓷色彩的命名原理,深入浅出地解读了钧瓷釉色的欣赏方法。他将钧瓷釉色分类命名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白、黑、灰、欧泊11个大系,200多个亚色系。

     

        成书的背后,是梅国建数年的呕心沥血。为编写《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他走遍了河南省内外的钧窑窑址、城市博物馆,穿梭于乡村院落,收集、选择不同时代、不同色彩的瓷器和瓷片达4000多个,拍摄照片上万余张。然后,就是夜以继日地筛选、编号。

     

        虽说十分辛苦,梅国建却乐此不疲。他说,钧瓷釉色变化无穷,如梦如幻。如果认真地去研究,就会进入一个穿透历史、跨越时空,博大精深,具有永恒价值和卓越魅力的艺术世界。

     

    实践之果

     

        2013年11月26日,梅国建陶瓷作品展在上海浦东新区举行。200多件艺术精品将展室装扮得琳琅满目,熠熠生辉。花瓷的妩媚,钧瓷的梦幻,参观者无不赞叹中国陶瓷泥火幻化的鬼斧神工。

     

        这些作品都是梅国建自己设计、制作、烧制的。

     

        在陶瓷界,梅国建是个特殊人物。伏案设计,他是专家学者;拉坯雕塑,他又是制作工人,常常是一身泥水。

     

        梅国建的许多作品都已成为经典。其中,钧瓷作品《淑女瓶》,修长的体型与美人肩花瓶器型相映相衬,似一个清丽的少女,亭亭玉立。瓶的上半部施钧釉,下半部露胎,充分运用了陶瓷工艺材质的色泽及釉的流淌和窑变艺术效果,将形与神、动与静、虚与实、自然与创造表现得淋漓尽致。

     

        梅国建的另一钧瓷作品——石系列,吸收现代抽象表现手法,充分运用钧瓷自然天成的釉质、釉色和流动感,把深刻的思想性与精深的艺术性融汇一体,创造了一种高雅、坚强、沉稳、自然、隽永的艺术意境。粗犷中不失细腻,规整中又透露着刚性,可谓别出心裁、别具匠心。这一系列作品受到了世界陶艺大会主席珍妮特的高度评价,国学大师季羡林为此作品题词“中国国宝”。

     

        中国陶瓷,汝、官、钧、哥、定5大名窑,河南占其三。殊不知,河南还有一重要的窑址,即鲁山段店窑。段店窑的精彩在花瓷,而唐玄宗喜爱的花瓷腰鼓,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仅存一件。

     

        唐代鲁山花瓷,特指唐代时产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段店的一种黑地、乳白蓝斑的花釉瓷器。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窑变釉瓷,以釉面自然流淌、色彩绚丽,富于变化闻名于世,代表了我国北方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只可惜,花瓷在短暂的辉煌后,便陨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到了元、明时期,一件完整的花釉瓷器已千金难觅。

     

        鲁山花瓷其艺术特色是在黑釉、黄釉、月白、天蓝釉或茶叶末釉等地上饰以月白、天蓝或黑色斑块,多少不等,或规整,或飘洒。这种高温釉上的彩斑点是用与底色不同的釉料随意点、刷、洒上的,有的作有规则的排列,有的纹样不定型,烧成后自然流淌、变幻多端。由于多装饰在深色釉上,衬托出来的色彩斑块对比强烈、格外醒目,使得整个器物表现出大气庄重、坚定鲜明。

     

        恢复唐代的烧造工艺,让精美的花瓷重现天日,是许多人的梦想。梅国建让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他说,老祖宗的一些好的东西如果不能传承下来是个遗憾,一个人一生不能为社会做些事情也是遗憾。在省市领导和有关专家的支持下,梅国建主持了“鲁山花瓷复仿制技术”这个河南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

     

        从2006年7月起,梅国建经过无数次的古窑址考察、胎釉配方分析化验,大量的资料及古瓷片收集和当地矿料采集,通过探索胎釉制作工艺、烧造技术和上千次的烧制实验,终于复仿成功了一代名瓷——唐代鲁山花瓷。

     

        至今,梅国建已研制恢复传统器型50余种。代表作品花瓷细腰鼓,鼓身凸起棱形线玄纹,通体黑釉为地,饰以乳白、蓝色斑块,规则排列分布于全器。器物粗犷、凝重、豪放,斑块自然飘渺。这件作品获得中国陶瓷“大地奖”铜奖。

     

        随着对唐花瓷研究的不断深入,梅国建根据花瓷黑釉乳白蓝斑的特点,创造了一些新的花瓷作品如“豹”、“瀑布”等,现已批量生产并走向市场。

     

        在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会上,以耿宝昌、王莉英为主的来自故宫博物院、古陶瓷学会、中国文化研究院等国内权威专家对“唐代鲁山花瓷复仿制作”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称,这项研究成果完整地恢复了失传的唐代鲁山花瓷复仿制作技术,继承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填补了我国陶瓷研究制作领域的空白,为陶瓷生产又添加了一种历史名瓷。

     

        梅国建复仿成功的唐代鲁山花瓷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成分。他掌握了世界首创的液—液分相技术。唐代的鲁山花瓷是世界上最早创烧出液一液分相釉技术的瓷种,花瓷斑釉的液—液分相技术受原料、配釉、施釉、底釉、胎质、窑炉、燃料、烧成制度,甚至大气压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复仿制难度很大。

     

        梅国建根据唐花瓷标本、斑釉化验数据,采用鲁山相关全天然矿物原料非氧化钴着色剂,按其所含各元素原子量计算出斑釉配制的比例,制备出液—液分相斑釉的配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他通过研究分析和请教山东硅酸盐研究所、上海陶瓷研究所等有关专家,完全掌握了唐代鲁山花瓷黑地乳白蓝斑、褐地乳白蓝斑、茶叶末地乳白蓝斑等釉色的胎料和釉料配比。

     

        可以说,梅国建揭示了鲁山花瓷千年高温窑变的烧制奥秘。

     

        目前,国内一些瓷区仿唐花瓷乳白蓝斑要么是采用氧化钴作为着色剂,发色娇艳、色斑呆板、缺乏流动感,斑釉无液—液分相;要么是在底釉上点斑、画斑,烧成后的色斑平整单一,缺乏动态和立体感。而梅国建等人通过调整斑釉配方和点斑、洒斑技法,解决了这个难题,烧出的乳白蓝斑流动自然、液—液分相明显、釉面平整但呈色立体感强烈,其艺术效果可与唐代作品媲美。

     

        业内人士说,梅国建之所以取得显著的成就,在于他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一位朋友在看了梅国建的著作和陶瓷作品后,感慨留言:“笔墨厚重器物精,理论实践相映红。中华最美是文化,沥血呕心为传承。”

     

    人物名片

     

        梅国建,1953年出生于河南登封,197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现任平顶山学院陶瓷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