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2日 星期五

    人物·追忆

    “梦”牵长路步生情

    ———追忆老红军王任之

    邢兆远 曹振坤 张庆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02日   05 版)
    资料图片

        “打天下,坐江山 ,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清明时节,《江山》的乐曲声深沉、刚健,人们纷纷来到刚去世的老红军王任之的墓前,回味着他那在血雨腥风中诞生的“梦”,追踪着他那为了实现这个“梦”而踩风踏泥的身影。王任之,你的生命已融化进这片丰厚富饶的土地。

     

    “梦”源沂蒙血沸腾

     

        在沂蒙山,“平鹰坟”故事家喻户晓。新中国成立前,王家庄的老佃户魏学墩在院内捣粪,忽然从墙外飞来一只恶鹰,扑向正在啄食的老母鸡。他以为是一只野鹰,一掀把鹰打死。谁知竟惹下大祸。地主少爷庄善昌,带着一帮家丁骑马赶来,见鹰被打死,揪住魏学墩就打,并放出恶狗撕咬,逼着遍体鳞伤的魏学墩以殡父之礼给鹰送殡。出殡时,抬着殡鹰棺材,扎上纸鹰、纸鸡,让魏学墩披麻戴孝,几个乡亲含泪吹着喇叭,强逼把死鹰埋在魏家门前。没几天,魏学墩就含冤去世了。

     

        1941年春,王任之奉命来到大店,在周围几十个村子建立起党的地下组织,发动群众斗地主,分田地,人们多年积压在心头的沉冤,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苦主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上台控诉揭露恶霸地主的罪行。当魏大娘站出来控诉“出鹰殡”时,一声怒吼,乡亲们像潮水一般,呼喊着涌向王家庄,镢头铁锨齐挥动,砸碎了鹰碑,刨平了鹰坟,一时锣鼓喧天,欢声震地。

     

        王任之,1918年出生在离大店镇不远的南养鱼池村,因家境贫寒,饱尝人间疾苦,不满15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他就与老百姓的心紧紧联在一起,立志“为穷苦大众过上好日子”而奋斗。

     

        1937年11月,王任之到陕北进入抗大学习,两年后奉命回到沂蒙山,在渊子崖一带组织起青抗先、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为全国闻名的渊子崖抗日保卫战奠定了基础。

     

        1940年春,汉奸、日寇进入渊子崖村,老百姓点燃了土炮,只听“轰”的一声,鬼子倒下一大片,再上就再轰。日寇用迫击炮将村里围墙轰开了一个豁口,村里男女老少一齐上阵,把门板摘下来堵住豁口,将一个个从豁口进来的鬼子消灭掉。鬼子进村后,老百姓用铡刀、用嘴咬、用手掐,杀死了鬼子一百多。

     

        一时间,渊子崖成为闻名全国的村自卫战的典型。

     

        随后,王任之在大店周围几十个村子建立起党的地下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动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发动群众斗地主,分田地,摧垮了以大地主“庄阎王”为首的封建堡垒,“查减”工作辐射到3个县10个区的64个村庄。抗日战争后期,由于大店群众基础好,基层党、政、军、群组织健全,这里成为山东省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被人们誉为抗战时期“山东的小延安”。

     

    黄河两岸惠民生

     

        “打江山靠老百姓,坐江山更得依靠老百姓。”王任之时常这样讲。

     

        1957年7月,王任之来到历城县任县委书记。时任历城县委副书记的杜秀明回忆说:“他这个人心里装着百姓,总想着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在历城,他带领群众修建了37座大中小型水库,改善了农业生产的耕作条件和水浇条件,粮食连年丰收。为此,毛泽东曾三次到历城视察。1959年到1960年,农村普遍缺粮断炊,闹饥荒,甚至出现饿死人的情况。而这里的老百姓都能吃饱,没饿死一个人。”

     

        提起王任之来,七八十岁的老人们满怀感激。曾任郑王公社的文书蔺利园老人说:“1961年,王任之任惠民地区地委副书记,分管农业。他每次来到我们这里,从不坐办公室,白天往地里跑,夜里开会到半夜才简单地吃晚饭。当时公社驻地有一处废弃多年的盐碱地,大约上千亩,他动员群众将此处作为试验田,挖深沟渗碱,浅渠灌溉,修筑台田,达到涝能排、旱能浇,这片废弃的盐碱地当年就喜获丰收。第二年,他又在滨县南部选择了数万亩盐碱地继续试验,实施沟、林、渠、路配套的滨南深沟大台田农业河网工程,当年就实现了粮食大丰收,试验成功后迅速在惠民地区全面推开。”

     

        曾几何时,黄河岸边满地碱花: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即便农民辛勤播种,收成却寥寥无几。这一切,因为王任之的到来而逐步改变。时任地委机要科长的王道风老人哽咽着说:“那时,连年受灾,他来做的第一件事是搞生产自救,他与水利专家跑遍了惠民地区的边边角角,查找造成土地严重碱化农作物低产的原因,寻找治理解决的办法,带领百姓深挖沟,修大台田。与群众一起吃住在田野,收割芦苇,换钱买粮。由于他不按时食宿,患上了胃病,腰间总是缠着一个热水袋。”

     

        来到杨柳雪镇,笔者看到了当年开挖的深沟,依然起到引黄河水压碱、防洪排涝的功能,东西走向的条渠依然有着灌溉功能。现任杨柳雪村党支部书记的杨秉廉说:“这里闯出了一条盐碱地上夺粮棉高产之路,收获的季节里棉田状如雪海,在全国引起轰动。”

     

    谋略载情舞“长虹”

     

        “忆当年,长虹岭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看如今,红紫黄蓝花齐放,百鸟鸣,恣意翱翔。小康路上,沂蒙奋起,再谱新篇……”穿行在绵延起伏的长虹岭上,王任之的诗依然在人们的耳畔回响。

     

        只见大路两旁,绿油油的麦苗向我们招手,茂密的果树在春风中吐出嫩芽,透露着勃勃生机。烟波浩渺的沂河上,水、桥、路、堤、坝连缀成景,与绿野相映生辉……这片当年染血的热土,正舒展开一幅绚丽的绿色画卷。每到一地,人们都会想起老书记王任之带领百姓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改造山河的壮景,依然激情澎湃。

     

        1974年,王任之回临沂担任了分管农业地委副书记,他的脚步很快踏遍了长200公里宽50公里的“长虹岭”。看到还有不少村庄的民房仍然低矮简陋,破危不堪,尤其看到那团瓢式草舍,他内心感到不安,充满深情地说:“在战争年代,沂蒙山人用鲜血与乳汁喂养着革命,今天就要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这旧山河改变模样。”

     

        此时,一个大的构想在王任之的心中涌动:改造长虹岭,富裕一方百姓。很快“长虹岭会战指挥部”成立,由他具体指挥,他和各县、公社、大队的负责同志纷纷打起背包,吃住在工地,与群众一起,参与会战。岭下整园田,岭坡建梯田,岭顶建果园,地整到哪里,水通到哪里,路修到哪里,树栽到哪里,做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回忆起长虹岭会战,83岁高龄的原临沂地区土地管理局局长宁洪印记忆犹新:“当时,王任之跑遍了100多个公社和众多村庄,组织6个县合力参战,40万人上阵。连续大干4年,建起扬水站、小型水库、塘坝、渠道等各项水利工程和建筑物配套4100项,扩大水浇地50万亩、建设高产稳产田62万亩,修建了乡村道路、机耕生产路6000公里,造林42000亩,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养鱼场、养猪场、果园、茶园、花椒园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今,长虹岭的故事越来越精彩。在当年整治好的土地上培植起红富士、乔纳金等优质苹果,开辟了稻田、蔬菜基地,粮食亩产过千斤,村民们纷纷盖起了楼房,汽车、电脑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90多岁高龄的王任之时常到长虹岭上走一走,为建设新沂蒙山出谋划策。回忆起一代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热泪盈眶地说:“共产党人就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应继续发挥余热,抓紧再抓紧,使光阴不白白过去,尽量多为人民办点好事,这样心里才觉得踏实。”

     

    运筹栽“富”播绿荫

     

        “多年来,每当下乡时,总想多看一看大道旁的杨树,乐意到丰产林区走一走。进入那遮天蔽日的树林,听林涛清新悦耳,顿觉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读着王任之日记中的这段话,体味到老人对“树”的一片深情。

     

        一时间,“栽树”成了王任之心中常挂念的事。1975年,他从蒙山南麓发现了一优良杨树种,四至五年即可成材。经过精心选育,第二年在于家店子村搞了50亩试验林,获得了成功。随即他发动群众在河滩、荒坡、废地,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他先在莒县建起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带领林业技术员,选地、整地、改土、选苗、施肥、浇水。几年工夫,万亩速生丰产林蓊蓊郁郁,生机勃发,长势喜人,成为林业部的样板,很快推广到10万亩。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沂蒙,在王任之的主导下,临沂确定把发展速生丰产林当作振兴农业的主要战略来抓。他组织各县成立了丰产林领导小组,做到层层有人抓,每年营造面积成倍增长,并带动了其他林木的发展,凸显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几年下来,丰产林成材,好的每亩积蓄9.98立方米,相当于10亩小麦的收入。农民靠栽树,生活也好了起来。民间流传出“废地营造速生杨,盖屋有了檩棒梁,剩余木材易砖瓦,草舍变成新瓦房”的新村赞。

     

        栽树栽出“绿色银行”。有468个村利用丰产林收入建起扬水站、修渠、架电,扩大水浇地23万多亩;众多乡村利用这笔钱修路、建桥、建校舍、办幼儿园、敬老院等,并催生出一批乡镇企业。招贤镇后仕阳村有750亩丰产林,5年先后从丰产林收入中拿出钱来办起了丝织厂、养殖场。程庄乡薛庄村把1750亩杨树丰产林承包给农户,家家都成为当时受人羡慕的万元户。百姓高兴:丰产林是“无烟工厂”“是一本万利的绿色银行”;媒体赞赏:“像种庄稼一样种树”“一年等于二十年”。

     

        栽“富”的拳拳之情,使王任之在工作上废寝忘食,常常一身泥巴卷着裤腿回家。1984年离休后,他又组织起沂蒙银杏协会,并亲自出任会长,把个人的部分工资用来资助协会发展。现在临沂的银杏已闻名全国,面积居全国之首。

     

        见王任之每天还闲不住,儿女们劝他要保重身体,他说,为老百姓做一点有益的事情,就觉得最快乐!看着老百姓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我比什么都高兴!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