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工信部等9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打击整治“伪基站”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一时间,全国多个地方掀起“伪基站”集中整治风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多个生产窝点被捣毁,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伪基站”犯罪行为得到初步遏制。
严打“伪基站”成效显著,与各地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密不可分,行动组合拳形成了打击“伪基站”的高压态势。然而,违法收益高也使得“伪基站”犯罪呈现长期性、顽固性特点。从根本上铲除“伪基站”犯罪,需要群防群治、形成治理长效机制。
2013年9月,仅有5%的垃圾短信来自“伪基站”,到当年12月,“伪基站”发送的垃圾短信已经占到了70%,“伪基站”在短时间内猖狂扩张开来。“伪基站”可以伪造他人号码或110、119、10086等特殊号码发送信息,让人防不胜防;而且挤占公共电信网络,影响正常通讯。“伪基站”犯罪已成为严重干扰民众生活的社会公害。
从设备生产、销售到使用各环节,“伪基站”犯罪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地下产业链条。这一链条涉及地域广、人员多,单靠单个地方或单个部门难以将犯罪网络彻底摧毁。因此,在此次整治专项行动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形成常态化的联动合作机制,对“伪基站”犯罪进行全链条打击,防止其死灰复燃。
“伪基站”发送的信号被监管部门发现、处理,在技术上难度不大,而流动性强、调查取证难,加大了打击“伪基站”犯罪的难度。发动广大群众积极举报“伪基站”违法犯罪行为,群防群治,形成“人人喊打”的社会环境,“伪基站”犯罪也就无处可逃。
从源头上治理“伪基站”,要疏堵结合,鼓励广告厂商拓展其他推销方式;消费者也要提高防范意识,对垃圾短信不相信、不上当,让“伪基站”犯罪无利可图。“伪基站”发送的垃圾短信中,推销广告占了很大部分,广告厂商和消费者无疑是这条地下产业链的“两头”。二者行动起来,“伪基站”犯罪也就成了无源之水,难以长久。
与其他犯罪活动一样,“伪基站”犯罪很容易死灰复燃,打击“伪基站”行动不可能一劳永逸。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日前公布了《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和“伪基站”设备的规定(征求意见稿)》,打击“伪基站”违法犯罪正逐渐走向规范化。随着打击“伪基站”的长效合作机制逐渐形成,以及人们防范意识的不断提高,“伪基站”只能面临穷途末路。(本报记者 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