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26日 星期六

    新传媒时代,如何培养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

    ——国内几所大学新闻人才培养方略速写(上篇)

    郑子琳 宋雅娟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26日   10 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在学院门前摆出造型合影。石渡丹尔摄

        7月中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张冰清就要在一家媒体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经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她相信自己很快就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相关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661个,其中新闻学类专业209个,广播电视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而在1994年,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点仅有66个。原来由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开设的新闻学,现在逐渐成为各大院校的一门普及性专业学科。

     

        那么,在中国,各个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如何培养传媒人才?在新的传媒环境下,这些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和媒体从业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技能和修养?

     

    不同院校教学差异明显

     

        从课程设置来讲,国内各高校新闻院系的专业必修课大同小异,基本遵循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技能训练与理论课程并重的原则。

     

        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该院实行“大类”招生,先提供两年时间让学生对学院每个专业的课程都有一个初步了解,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根据个人兴趣在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四个专业中选择学习方向,即学生在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后,再深入学习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知识与技能。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院还鼓励学生尽量拓宽知识领域,多参加学术讲座,选修外系、外专业课程或辅修第二专业,成为有专长的新闻人才。

     

        与北京大学不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入学伊始便要学习新闻写作课以及基本的传播理论与传播史,教师会尽量用案例使传播学理论课程变得生动,所使用的全英文教材也以娓娓道来的口吻来编写,易于理解。此外,教师还会推荐至少十余篇参考文献让学生阅读,课程考核一般都综合了考试、论文、小组专题项目等多种形式。对此,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关之烨(化名)深有体会。“学院设有三个通宵开放的工作室,里面有各种多媒体操作软件供学生查阅、打印资料,剪辑多媒体素材或进行小组讨论,以便我们能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设施完成课程任务。”

     

        相较于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内地普通院校的新闻学院则是另一番情景。以地处中国西部的延安大学为例,该校新闻专业是文学与传播学院的下设专业。看起来相似的专业必修课,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差异却很大。由延安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交流学习的陈君(化名)告诉记者,在人大,各门专业课基本由副教授以上的老师来讲授,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上课基本不拘泥于教材;而在延大,新闻专业的老师一共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还有6名讲师加1名助教),授课教师以讲师为主,教学围绕指定教材展开。据该校新闻专业讲师郭小良讲,师资的缺乏限制了学校新闻专业的多方向发展,原本打算开设的广电专业迟迟未敢招生。

     

    邀请知名传媒人士走进课堂

     

        在郭小良看来,能不能请到在传媒领域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讲课,并与学生探讨、分享实际案例,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相较于理论功底深厚的授课老师,前来讲座的传媒界人士都是该领域的佼佼者,拥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结合最前沿的新闻实践带给学生一道饕餮大餐”。

     

        国内一流院校的新闻学院基本可以做到这一点。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传媒人士来学院做讲座是常有的事情。“这一方面得益于很多成功的传媒人士本身就是人大校友,另一方面则是一流新闻院校的老师拥有丰富的人脉关系,比较容易邀请到一些成功人士走进课堂。”张冰清解释道。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个星期一的中午都有固定的“Monday.Come”讲座,学生可提前在网上报名,只需缴纳10元餐费,就可一边享用三明治和饮料,一边倾听由高校学者、资深媒体人发起的时事热点讲座,并在自由讨论环节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每个学期还有以人文社科话题为主的“博群讲座”,邀请白先勇、许鞍华、林夕等社会知名人士讲述各自领域的事情,对全校学生开放报名。

     

        进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主页,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各类学术讲座信息,其中不乏知名媒体人与学者的讲座,例如最近就有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传播科学系教授雷欧·梵·奥登霍夫、央视著名主持人柴璐等应邀开讲,资源非常丰富。

     

    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对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讲,新闻实践的重要性无须多言。不论是海外还是国内,也不论是一流院校还是普通院校,从课程设计到考核,实践都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中英文刊物,《大学线》《Varsity》每学期要刊出两期,所有文章从策划、采访到写作、编辑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到了三年级上学期,学生仍要完成刊物制作任务,但职责转变为编辑——指导和协助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完成选题报道,并进行排版设计。“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内,我们始终在新闻报道的各项环节学习、实践,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像)和剪辑技巧,在踏出校园之前就体验到身为媒体从业者的滋味。”关之烨总结道。

     

        到了三年级的暑假,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还要为学生安排去校外实习的机会,实习机构包括《明报》《亚洲周刊》《文汇报》和香港无线电视TVB、香港凤凰卫视总部以及一些广告公司和唱片公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挑选几个实习机构报给学院,学院根据选择次序和学业成绩推荐学生参加实习机构组织的笔试及面试,获得认可的学生既可以连续实习2~3个月,亦可以在实习结束后转为兼职,甚至毕业后留下工作。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培养计划与要求,学生在本科期间至少要有半年的实习经历。不过,得益于身处首都的区位优势,再加上学院层面、教师个人与各大知名媒体的良好关系,找到一个好的实习机会对于这里的学生并不难。

     

        为适应当今媒体高度融合与发展的大趋势,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特意开设了跨媒体专业课。“修这门课的学生要和师兄师姐组成跨媒体小组,完成一份报纸和一个视频播报;然后选择由不同老师开设的工作坊,包括深度报道、视觉报道等;最后独立完成一个跨媒体作品并参与评比——可以说,实践贯穿了整门课的教学和考核。”张冰清说。

     

        延安大学的新闻专业对学生也有实习要求。据郭小良介绍,本科生的第四学年并不设置校内课程,而是把这半年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社会媒体中实践。此外,还会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自己外出寻找实践机会。“由于学习所在地只是个市级城市,媒体资源有限,所以很多同学会选择回到家乡所在地的媒体实习。”该校学生何斯彦说。(光明网记者 郑子琳 宋雅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