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23日 星期三

    芦山走在重建路上

    ——地震灾区回访记

    陈恒 雷建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23日   03 版)

        2013年的4月20日,强震突袭芦山,记者也前往采访灾情。一年时间倏忽而过,记者日前回到损失严重的宝兴县灵关镇、震中芦山县龙门乡等地,看看老乡们一年后的生活有了啥变化。

     

    “新房子建起来,马上就有家的感觉了”

     

        4月18日,见到32岁的陈宗强时,他正从灵关镇上买面粉回来,回到了他的新家——204平方米的独栋复式楼房。

     

        地震时,陈宗强山上的房子完全坍塌,损失巨大。之后不久,妻子不堪生活压力,离开了他。陈宗强并没有一蹶不振,相反,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灾后重建中。当时,灵关片区重建委在他所在的烟溪口村推广轻钢结构房。这种房子建设周期短并且防震,对于房子完全倒塌的陈宗强来说,能早日为母亲孩子修建好温暖的“避风港”比什么都好。

     

        在灵关片区,民房重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建,一种是统建统分。宝兴县政协主席、灵关片区重建委主任张晶告诉记者:“前一种按国家标准领取政府补贴款,在原有宅基地上重建房屋。后一种是在集中安置小区统一建设,90平方米的房子成本价是15万元,政府补贴一部分,原有的宅基地置换一部分,居民自筹一部分,基本压力不大。”

     

        重访震区的路上,建设民房的场面一个接着一个。虽然大多数民房还没有完工,但正像陈宗强说的那样:“新房子建起来,马上就有家的感觉了。要不是你们来采访,我们都忘了是被震坏的了。”

     

    “重建不光是建房子”

     

        4月18日下午,灵关镇名扬雕塑厂,竹永平从电钻声和弥漫的粉尘中钻了出来。“在这家厂里已经干了四五年。地震的时候停工了有三个月,到去年8月份的时候已经复工。”雕塑是个技术活,竹永平每个月能挣到六七千块钱的工资。

     

        灵关镇盛产汉白玉石雕,如今已经是灵关镇的支柱产业。重建的过程中,一座汉白玉石雕文化产业基地已见雏形。据张晶介绍,现在产业园里已经有73家厂,投资已经过亿元。

     

        “灾后重建是提升产业品质的机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各自为战,以后要打造灵关镇的汉白玉精品品牌。”张晶对于如何实现产业兴镇,思路非常清晰。“重建不光是建房子,还得让群众能有活干。这就是产城一体,共荣发展。”

     

    “接下来还得加把劲儿”

     

        4月19日,龙门乡龙门街,熙熙攘攘的人群让记者感到好奇。原来,正逢农历二十,赶上了三天一次的集市。

     

        龙门街是龙门乡的核心街区,两边整齐划一的门面房,看不出地震损坏的痕迹。卖鱼的小贩冯金锁告诉记者,这些风格统一的商铺是汶川地震后修建的,这次地震后又进行了加固,现在基本看不出来损坏。

     

        在几十公里外的灵关中学,情况也是一样。灵关中学教导主任李奉锦对记者说:“学校的教学楼地震时有些墙体有损坏,但因为是框架结构,整体问题不大。去年经过两个多月的加固,到9月份开学时已经能够正常使用了。”

     

        初一(5)班的代宇晴在一年之前,曾经是灵关中学地震中唯一一个受重伤的学生。经过两个月的住院养病,小宇晴去年6月份就已经复课了。说起当初的地震,她已经可以笑着告诉记者“一点儿都不害怕”了。只是,“蹲班”有点让她不太高兴。“接下来还得加把劲儿。”她说。(本报记者 陈 恒  本报通讯员 雷 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