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

    鄄郓菏的来历

    李继尊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19日   07 版)

        我系山东菏泽人,生于鄄,曾学于郓,常遇三字来历之问,遂参考有关史料,试释之。

     

     

        【字形】篆:  隶:鄄 草: 

     

        【构造】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垔声,垔为用竹笼草袋盛土石堵水,故兼表意。鄄濒黄河,筑堤防水乃其常。隶变后楷书写作鄄。异体或作甄(juàn),从瓦。据《吕氏春秋》记载:“尧(陶唐氏)葬谷林,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谷林、历山、雷泽均在县境。”可见鄄为尧舜活动的中心区域,也是古制陶业发达之地。

     

        甄,后借用作“(从宀,从土,从攴,从缶,会手持工具在房屋内制作陶器之意)”,读zhēn,专用于表示制作陶器。遂成两个字。

     

        【本义】《说文·邑部》:“鄄,卫地。今济阴鄄城。从邑,垔声。”本义为地名。春秋卫邑,汉为鄄城县,在今山东省鄄城县旧城镇,俗称王堌堆。

     

        【演变】鄄,读juàn,素有“古鄄”之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帝时期。上古属“颛顼之墟”,在古兖州之域。唐尧、虞舜等在这里留下了较多遗迹。桓公九合诸侯、庄周钓鱼台、孙膑故里、曹植读书台等在鄄城。

     

        鄄,起于①春秋时卫国鄄邑,战国时齐国称甄(juàn,鄄的异体字)邑。《春秋·庄公十四年》:“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左传·成公十一年》:“及阳樊,王使刘子复之,盟于鄄而入。”《史记·秦本纪》:“齐桓公伯于鄄。”

     

        至秦朝改鄄邑为②鄄城。西汉初始置鄄城县,因境内鄄邑而得名。三国时鄄城曾两次改为县王国。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于鄄城置濮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废濮州设濮阳郡,治鄄城。《太平环宇记》载:“濮州,今治鄄城县。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

     

        又为③今县名。1931年,“濮鄄分治”,于濮县河东地区复设鄄城县。1949年,鄄城县属平原省菏泽地区专署。1953年,属山东省菏泽专署。

     

        又用作④姓。鄄地为春秋卫国属地,卫公族分封于鄄地食邑,后因以地为姓。如:《左传》记载卫国有鄄子士。

     

     

        【字形】篆:  隶: 鄆 草: 

     

        【构造】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表示城镇),軍声,軍也兼表驻军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鄆。如今简化作郓。郓为鲁国西部边境,地临曹、卫,为防侵掠,曾于此驻军。春秋时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冬,在此修筑了城池,即为郓。

     

        【本义】《说文·邑部》:“鄆,河内沁水乡。从邑,軍声。鲁有鄆地。”本义为春秋时古地名。

     

        【演变】郓,读yùn,据郓城西北大杨集肖堌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鬲、石斧等古文物,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夏朝,郓地为徐州城。商王祖乙,曾迁都至此。

     

        作为①春秋时古地名。“郓”始于春秋,公元前587年建城。《春秋·成公四年》记载:“成公四年冬,城郓。”《春秋·成公九年》记载:“楚人入郓;秦人、白狄伐晋。”《郓城县志》记述:“周、春秋,鲁成公四年冬城郓。郓为鲁西鄙,地临曹、卫,尝聚军于此,以防侵轶。”秦朝,郓城县境内有郓、廪丘等城镇。西汉时于郓邑西分置黎县(治今陈坡)、廪丘县(治今水堡)。

     

        又指②古州名。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郓州。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郓州总管府,辖郓、濮、兖、戴、曹5州32县。宋宣和元年升为东平府。此后,郓城名称、归属多有变动,但大多为州、郡或县的治所。1928年,直属于山东省。1949年,属平原省菏泽专区。1952年,撤平原省,随菏泽专区归山东省。《新五代史》:“乃以步骑五千涉济,至郓州,郓人无备,遂袭破之。”又:“晊不意兵之至也,兖、郓之兵又从而合击,遂大败之。”宋辛弃疾《美芹十论》:“不三日而至兖、郓之郊。”

     

        如今指③县名。即郓城,在山东省西南部。

     

        又用作④姓。春秋时,风姓的一个裔孙在鲁国官至大夫,甚得鲁国君主赏识,被封于郓,其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郓”为姓。如:《水浒传》中的郓哥。

     

        古时郓城又称运城,郓姓一支因离开故土,为分别支庶,将郓字去邑旁加走之而成运字,遂成运氏。郓姓和运姓望族均居东鲁(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现代安徽、北京、成都、重庆等地均有郓(运)姓居民。

     

        据《姓考》载,恽氏也本姓郓,是由郓姓的一个分支改为恽姓的。

     

     

        【字形】篆:  今篆:  隶: 菏 渮 草: 

     

        【构造】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水,苛声,苛也兼表小草之意,表示长满草的浅水。隶变后楷书写作渮。还有个菏字,从艸(艹)从河会意,河也兼表声,本为水草名。后二字相混,皆用菏来表示。

     

        【本义】《说文·水部》:“渮,渮泽水,在山阳胡陵(单州之鱼台)。从水,苛声。”本义为古水名,即菏水。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东北。古济水东出,潴积为泽,又向东流出遂成菏水。《玉篇·艸部》:“菏,菔草。”一种野草名。

     

        【演变】菏,读hé,作为本字,本义为①菔草。

     

        菏,作为“渮”字,本义为②水名,古济水的支流。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定陶县西,济水南岸分出,东北流至县北还入济水。东段自今山东定陶县北分古济水东出,经过时汇聚而成大片沼泽,即雷泽,又向东流出成菏水,经今成武、金乡两县北,东注于古泗水。菏水为古代连接济、泗二水,沟通中原与东南地区的一条重要水道。金代后湮塞。《尚书·禹贡》记载:“导沇水(济水发源处为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徐州)浮于淮、泗,达于菏。”

     

        用作“渮泽”,又指③古湖泽名,即菏泽。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黄河南岸。原是天然古泽,因古时这里有菏山和雷泽,遂简缩为“菏泽”而得名。唐时名龙池,亦称九卿陂(bēi)。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导菏泽,被孟潴(在今河南商丘东北)。”唐《元和郡县图志》曹州济阴县下载:“菏泽在(济阴)县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其地有菏山,故名其泽为菏泽。”后来济水断流,菏水又为黄河泛道,菏泽遂被黄河泥沙所淤平,如今已湮没。

     

        又指④地名。地处山东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乃中原腹地,史称“天下之中”,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后属曹国之疆土。

     

        战国至隋建置又数度变迁。隋文帝即位后,废郡以州辖县。境内分属曹(治济阴县)、濮(治鄄城)、郓(治郓城)、戴(治成武)4州。南部属宋州。

     

        作为地名的“菏泽”,始于清代。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府,辖一州10县,设附郭县(行政衙门所在地),始正式赐名菏泽。

     

        1949年,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为菏泽专区,治菏泽县。1967年,改菏泽专区为菏泽地区。2000年,改菏泽地区为菏泽市。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