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英国的《哈姆雷特》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从英语译作汉语,我们读到的那个哈姆雷特,是不是成了那第1001个?
日前,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十卷本《莎士比亚全集》,这是第五种汉译《莎士比亚全集》,也是汉语世界第一种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从此,中国人理解莎士比亚,又多了一种可能。
半个多世纪以来,翻译家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最为国人所熟知。无论是1957年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5卷本《莎士比亚全集》,还是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1卷本,抑或1998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8卷本,都是以朱译为蓝本。除此之外,只有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
在不少莎学专家看来,莎士比亚戏剧是以素诗体为基本形式的诗剧,而已有的几种《莎士比亚全集》主要用散文进行翻译,无法体现其原貌。
“莎剧的艺术生命就在于那有魔力的诗的语言。对于莎士比亚可说得心应手的素诗体是莎剧的主要体裁。既然莎剧是诗剧,理想的莎剧全集译本应该是诗体译本,而不是那在普及方面作出了贡献,但是降格以求的散文译本。”已故中国莎士比亚协会会长、翻译家方平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发表文章,呼唤莎士比亚诗剧全集。90年代,他承担起主编新译《莎士比亚全集》的重任,与屠岸、阮珅、汪义群、张冲等翻译家、学者一起完成了诗体《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
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中国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张冲介绍,莎士比亚的戏剧,既用诗体,也用散文体、白话文体,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物或非正式场合,一般是用散文体对白,身份高贵的人物或正式场合,则多用诗体。“这部《全集》可以告诉中国读者,莎士比亚在什么地方用的是散文,什么地方用的是诗体。从文体上说,给了我们一个比较真实的莎士比亚。”
方平曾说:“这一套全新的诗体全集译文,不仅新在这是按照原来的文学样式(诗体)的新译,而是想着重表明在一种新的概念启发下,试图体现对于莎剧的一种新的认识。”所谓“新的认识”,就是强调莎剧和舞台演出之间的密切联系,让莎士比亚从诗人兼哲人还原为一位戏剧大师。“进入角色,进入戏境”是方平对《全集》译者的要求。他认为,只有心中有戏,才能把人物的口吻译得更传神、更确切。
《全集》责任编辑冯涛介绍,在翻译过程中,方平也试图把莎剧文本从传统的“案头剧”转向“台上之本”。《全集》还在原来37部莎士比亚戏剧的基础上增加了历史剧《爱德华三世》以及传奇剧《两贵亲》,将目前国际公认的39部莎氏作品全部收入。
搜罗学界动态,撰写考证、前言,《全集》不仅是一项翻译工作,而且也成为了学术工作。据方平的估算,每一诗体译本的工作量大概是散文译本的两三倍。当时已进入古稀之年的方平,为了和时间赛跑,戏称自己是进入了“读秒阶段”,“年年月月,伏案工作,没有星期日,没有假期、节日,甚至没有大年初一,每天早晨,坐到书桌前,无异于跨入了激烈的搏斗场,明知道强大的对手不会轻饶了你,却偏又迫不及待,倒像去赴亲人的约会”。
如今,方平离开了人世,而他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莎士比亚全集》正在赶赴与读者的约会。(本报记者 杜羽 曹继军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徐 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