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回拨到莫斯科时间2013年8月30日上午,在莫斯科市郊的拉缅斯科耶机场,现场的数万名观众目睹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组建51年来的“海外首秀”;与此同时,表演队随机携带的小型化多功能飞机空调电源设备引起外国军工专家的浓厚兴趣。而这台设备的主要研发人,就是济南空军某四站装备修理厂技术中心主任许华。
作为特招入伍的大学生干部,许华扎根基层13年,成长为一名航空装备保障专家,取得的11项科研成果全部推广运用转化为战斗力,被表彰为空军后勤先进科技工作者,2次荣立三等功。
“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发什么”
2010年,上级下达研发小型化保障装备的任务,许华担任项目组组长。历时1年半,许华和战友研制出的小型化四站保障装备,批量生产配发到空军场站和飞机大修厂。
新装备配属部队一年后,某场站四站连一级军士长段贵波提出:“小型化的保障装备明显好用,但离实战要求还有差距,能不能让装备实现综合化?”这是一个集小型化、综合化、通用化于一体的前沿课题,涉及不少关键技术,难度非同一般。
“打赢的难题,就是攻关的课题;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发什么。”许华说,“我们必须知难而进。”那段时间,许华和战友像打仗一样攻关,他们15次修改设计方案,攻克电压不稳、噪音大、空调风量和温度不易控制等诸多“卡脖子”技术。最终,他们研制的小型化综合化飞机空调电源保障装备,重量减轻70%,体积缩小87%,可以同时保障2架三代战机的地面空气调节和电源供应,很快在空军推广使用。
“盯着打仗来搞科研,方向就偏不了”
在航空兵部队,飞机在夜间飞行时,机场必须布设应急助航灯光系统。2001年,许华刚特招到部队时,就参与应急助航灯光系统的研制。接手项目后,她就和3名男同志一起做实验、测数据,常常通宵达旦地忙,十天半个月洗不上一次澡,但从没有提过特殊要求。
3个月过去了,许华脸晒黑了,人变瘦了,换来上万组检测数据。在此基础上,许华和战友完成了总体方案、机械系统、控制系统、加工工艺的设计,首次采用LED冷光源和数字式无线控制技术,灯具亮度提高3倍,寿命提高50倍,布设时间缩短50%,使应急助航灯光保障装备性能大大提升。
“盯着打仗来搞科研,方向就偏不了。”首战告捷的许华,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练兵场。她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主持或参与研制完成特种飞机环控地面保障工程、飞机环控系统地面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多个重要科研项目。
“我是技术负责人,岂能后退”
随着空军转型建设的推进,全领域作战对装备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高原低气压、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等恶劣自然环境,扩大航空四站装备的保障区域,2011年,上级决定抽调人员开展高原试验任务,许华位列其中。
得知她要上高原,有的战友善意地劝她:“你一个女同志别去遭这个罪了。”许华却说:“保障区域扩大到哪里,科研就要跟进到哪里。”尽管提前做了准备,但一进入高海拔地区,许华就产生头痛、失眠等高原反应,一连3天无法入睡。
“我是技术负责人,岂能后退。”倔强的许华一边与高原反应斗争,一边带着科研团队开展各项试验。去年8月,高原型四站装备研制成功,许华再次征战高原。测试那天,她自信地启动电源,结果显示:装备运行正常、性能参数全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