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

    艺坛杂议

    艺术性仍是电影人应守的本分

    叶未央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31日   14 版)

        电影版《爸爸去哪儿》上映后一直颇受争议。这部作品没有情节设置,没有故事走向,没有台词表演,艺术性上乏善可陈,有的则是曾经在电视和互联网上产生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如果用电影的艺术标准来衡量,《爸爸去哪儿》不算优秀的作品。说到这里,很多粉丝可能会援引该片一路走高的票房数字来反驳我的观点,但我必须提醒大家理性看待电影票房的局限性。现在流行的诸如“市场是硬道理”或“票房是检验电影的唯一标准”等观点,都值得商榷。票房只是衡量电影价值的标准之一,远远不是全部。电影内涵是否深刻、画面是否有美感、叙事语言是否流畅、表演技巧是否娴熟……都是评价一部电影优劣的重要因素。《爸爸去哪儿》的商业成功不可否认,但这不应是中国电影全部的光荣与梦想。

        令人欣慰的是,没过多久就从柏林传来了中国电影获奖的消息:由刁亦男编剧并导演的中国电影《白日焰火》摘得最佳影片金熊奖,主演廖凡同时获得最佳男主角奖。虽然我一直认为得奖并不是电影的终极使命,但中国电影再次扬威三大国际电影节还是令人开心的,特别是这样一部电影和这样的编、导、演组合——前卫、另类、爱思考、有主见。

        刚刚在柏林获得金熊奖的刁亦男和两年前凭借电影《人山人海》在威尼斯斩获金狮奖的蔡尚君都是作为编剧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戏剧起家的,后来又陆续转型为电影编剧和导演,并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不仅如此,包括话剧导演孟京辉和编剧廖一梅,还有廖凡、郝蕾、胡军、郭涛、陈建斌、段奕宏等大批今日的当红明星,都是从先锋戏剧的舞台上成长起来的。最可贵的是,他们这些人身上还保留着当下演艺圈里难得的文化人气质,尽管他们同时也并不拒绝商业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这群人的人生态度。

        对于拍电影来说,什么是浮躁?我以为就是不肯认认真真地去思考、去创作、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彰显自己的个性,而是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电影的水准参差不齐无可厚非,但最低标准应该至少看起来像一部电影。现在媒体和公众只是热衷于电影票房过亿之类的数字浮华,却对电影的质量和精神关注不足。于是,电影市场里就出现了一些以挣钱为使命的生意人。日前,张艺谋在《光荣永不落幕——著名导演吴天明电影展暨追思会》上的一番讲话,令我深以为然。他说道,吴天明在一些媒体上对我有批评,和我见面时海阔天空地聊,但唯独对我近年来拍的商业电影避而不谈,我知道他看不上这种作品,他是希望什么时候,我、凯歌、壮壮这些人能拍一部他欣赏的电影。诚然,中国电影要想好,除了有情怀,也需要有质量的商业电影,去占领这个阵地。所以我们要试水商业电影,要两条腿走路,要尝试不同的风格。但到底怎么做,我们还要好好探索。张艺谋说得没错,商业本来不是个坏东西,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好莱坞很多优秀的电影也是在市场化的商业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只是我们现在把票房和市场看得过重,而忽略了对艺术性这一电影人的本分的坚守,这就容易导致前述各种弊病与乱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