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剧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拯救了剧场的衰落。近十年来,话剧的火爆得益于民营剧场的探索。民营剧场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环境、情节叙述、结构范式,在理念、舞台呈现、观演关系上的全新体验,让民营剧场赢得了观众。
投入少,风险小,船小好掉头,让民营剧场敢于进行先锋探索,这是小剧场的优势。《车站》《美国回来的妻子》《恋爱的犀牛》等小剧场剧目代表了一定时期话剧人的探索。同时,他们也靠着作品的质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使得自身也成长起来。
光鲜的外表之下,也必须认识到民营剧场的劣势。人们在看到小剧场火爆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小剧场生存状况的两极分化。其实,除了个别有了品牌、打出名声的剧场,国内大部分小剧场的生存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总体来看,话剧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大,但相对于火爆的电影消费群体来说,仍然太慢太小。相对于电影市场来说,话剧市场并不是沃土,而是一片被烧荒后刚刚发起新芽的土地,在这片新垦地上长大,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
其实,在国外,小剧场的生存也不容易。在日本,要想靠戏剧发财或生活得更好,也同样艰难。几乎所有小剧场戏剧的工作人员,都兼职做别的工作,目的就是挣钱回来做小剧场戏剧,追逐自己的梦想。也有少数剧团因为演出了很好的戏,或者产生了非常优秀的演员,从而在社会上有了大的影响,就可以从政府、财团或民间组织那里得到一些赞助。这与中国小剧场的现实情况类似。
在国内,不少小剧场在赢得各种资本注入之后,几年下来发现市场开拓并不容易,回收成本以至于盈利更是难上加难。
民营剧场完全靠门票收入,所以剧目要首先赢得观众,其次才能进行艺术追求。当然,诸如《临时居所》《蒋公的面子》等表现亲情的失落与伤痛、知识分子的面子与境遇等具有理性内涵的剧目同样也能赢得观众认可,但这些优秀剧目需要经过更加耐心细致的打磨,甚至于一些不能掌控的因素。相比于平面、娱乐为主的快消戏剧,这类剧目的打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市场上也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大多数自负盈亏的小剧场耗不起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以爆笑、取乐等为元素的小剧场话剧成了小剧场的主流。
虽然主打娱乐性的剧目作品中,并不乏高质量的原创好作品。但不可否认,小剧场人才缺乏尤其是好剧本缺乏的情况下,基于投资少、回报快、门槛低的商业运作模式,一些制作逐渐走入了娱乐至上的误区。缺乏原创、拼凑段子、粗制滥造甚至主打庸俗化的剧目并不少见。虽然这对于必须靠门票养活自己的小剧场来说或为无奈之举,可是长期来看,这种模式并不利于小剧场的生存发展。
剧目的过度庸俗化和娱乐化会损害话剧生存的整体环境,伤害话剧作为艺术作品的形象,长远来看反而不利于话剧市场的拓展和提升。而且,过于庸俗化的作品,最终也会随着观众新鲜感的消失而被淘汰,其本身也不可能长久生存。相应地,在娱乐的同时仍执着于关注社会和人生问题的具有理性内涵的作品,会在观众与作品本身的磨合和互动中,不断地走向成熟。无论是话剧欣赏者还是小剧场本身,其成长方向无非都是如此。(新闻观察员 陈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