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24日电(记者晋浩天)教育部24日下发通知:2014年,国家将通过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学生专项计划等三项举措,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规模。
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应专门安排不少于学校本科规模2%的名额,参照自主选拔录取办法,主要选拔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原则上符合当年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报名条件、高中阶段具有上述中学连续三年学籍并实际就读、具有农村户籍且家庭在农村的学生均可报考。
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招生规模由2013年的3万名增至5万名,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地方“211工程”学校为主的本科一批高校承担。实施区域为832个贫困县(包括所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山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甘肃等10省区。专项计划采取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等特殊录取政策。自2014年起,按专项计划录取的新生可自行决定入学时是否迁转户口,在校学习期间可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申请调整专业。
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本地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招生学校为在本科一批招生的本省(区、市)所属高校,招生规模、实施区域和招生办法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贫困地区分布情况、高考报名的农村学生数量、就读重点高校比例等实际情况确定。
据悉,实施这三项措施,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0%以上。
专家点评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袁桂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部今日发布的三项具体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关注,必将推动农村教育和农村学生的长期、持续发展,可谓意义深远。虽然并不是第一年执行,但从具体操作层面看,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
“实施范围包括832个贫困县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山西、河南等10省区”,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所涉及范围如此之广,能否避免部分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县城、非贫困学生的“混入”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所以,今后仍需要舆论监督其操作过程,清晰限定学生群体、细化操作流程,真正做到为农村孩子、困难学生服务。
“单招”,则需要把划名额比例的权力下放至地方,因地制宜地为农村学生安排上学空间。具体来讲,各个省市区、学校在此的比例并不相同,所以应在各省各校历年招生的基础上增加人数,提高比例,这样的操作方式对农村学生更加实惠、直接。
总体来讲,在具体操作中仍需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注重设计激励机制,更应要求各地区深入探索我们的经验,探求更加切实可行的做法。
寒门学子有更多公平机会
丁光宏(复旦大学招办主任):
2012年,复旦大学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名额为30个。到了2013年,这一指标上升到60个,今年的名额预计会更多。
文件中所提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专门安排不少于学校本科规模2%的名额要求,实则类似复旦大学等我国重点高校都走在了前面,根据复旦大学今年的“腾飞计划”,这项“单招”比例达到了10%,大约300名农村学生从中受益。我认为,此项措施的发布将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机会公平,为寒门学子提供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本报记者 晋浩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