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2日 星期六

    传媒与社会

    “马航事件”报道与“解困新闻学”

    王君超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2日   07 版)
    欲理还乱 吴之如绘

        “越南一直在发现,马航一直在寻找,媒体一直在祈祷。”十余天来,“马航航班失联”事件牵动了全球的目光。由于真相不明以及信息发布的滞后,全球的媒体陷入一个报道困境。新闻报道如何回应公众的期待,在后续报道中走出困局?美国学者大卫·伯恩斯坦提出的“解困新闻学”理念值得借鉴。

        所谓“解困新闻学”,是指媒体不能满足于对社会现象进行浮浅的报道,而应深入新闻事件的背后挖掘真相,通过报道为社会问题和新闻事件寻求解决之道。前香港商业电台策划总监黄伯康举过一个例子:“每当雨季来临,新闻报道便会拍摄水淹、财物损失惨重的上环,但传媒真正要着眼的,应该是导致上环水渠淤塞的因由,而偏偏这一层却无人跟进。媒体本身说故事的能力很强,而最多人爱看的是有关‘情绪’的故事,为了迎合市场便顺理成章去说这类故事。而传媒往往只有时间问问题,没有时间讨论答案,形成‘观点会跟团’的情况,即是大家一窝蜂地说同一观点,或是只是走马看花,未能深入讨论观点,又或者限时限刻。”

        类似情况在“马航事件”的报道中也屡见不鲜。一些媒体为了保持信息更新的速度,回应受众关切,在跟进报道的过程中发布了一些信息含量低的情绪化报道,甚至发布了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有网友批评,在“马航事件”的新闻战中,“几乎所有的干货都是欧美媒体挖出来的,它们的报道真正对马来西亚形成了压力,体现了媒体的力量所在。”而一些国内媒体“除了搬运外媒,就只会一遍遍喊着‘马航我们等你回家’‘我们为你祈祷’”。这一批评虽然有些刻薄,但也说明了网友对类似危机事件中媒体的更高要求。

        在大卫·伯恩斯坦创办的“解困新闻学网络”上,“解困新闻学”被界定为引领读者对世界进行探索、发现之旅,好的解困新闻学包括对观点、事件和社会机构的深度挖掘、批评性的评估。《纽约时报》、CNN等国际媒体,运用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融合新闻、动态演示等方法,带领受众深入了解“马航航班失联”的背景和相关信息,在挖掘事实真相的同时提供了多维分析,解读众多的疑点。美国的“数字地球”公司更开放了Tomnod卫星搜索平台,发动全球公众搜索飞机残骸、油迹和其他漂浮物,让人们由被动地等待真相变成积极的参与者。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认为,“解困新闻学”是要替饱受各项问题困扰的芸芸众生带来希望和帮助,但采访内容不是权贵的美言祝福和空泛期望,而是根据事实和经历,报道确曾有助于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真人真事。也只有实事的报道,多于空泛的宏论,更能说明问题症结、改革措施及阻力所在,从而鼓动人心、引导社会。大卫·伯恩斯坦也将“解困新闻学”定义为回应社会问题的批判性、透视性的调查报道,而非浮光掠影的现象描述。

        在“马航事件”的报道中引入“解困新闻学”的报道理念,有助于媒体在繁杂的信息中剔除噪音,同时也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改变作风,用深入的调查和专业的分析揭示事实真相。(王君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