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

    给勇于担责的人一粒定心丸

    作者:李妍庄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9日 10版)

        遇到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2014年2月27日,本报以“一场事故和一个美谈”为题,报道了一个由“扶与不扶”引发的故事。

     

        2014年2月13日,在河北燕郊打工的女孩石芳丽在上班途中不慎撞倒了退休教师韩健老人,撞人后的小石勇于担责,将满脸鲜血的韩大爷送到医院。老人被女孩的真诚和善良所感动,当了解其家庭状况后,不仅放弃索赔,还让家人帮她找了一份新工作。接诊韩大爷的中美医院了解了整个事件,也减免了韩大爷的医疗费用,免除了小石所面临的经济负担。

     

    “扶与不扶”成社会难题

     

        报道发出后,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从2006年“彭宇案”,到前不久发生的“老外撞人却误传倒地老人讹诈”等一连串事件,无不反映了公众在“扶与不扶”问题上的困惑。

     

        2013年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3901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6%的受访者遇到老人倒地会选择直接走开,只有5.4%的人选择毫不犹豫主动扶起来。此外,有80.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持续关注与扶老人有关的新闻,84.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

     

        韩健老人说,相信大部分人在撞倒人之后都有去扶的愿望,而被撞倒的人多数也都有原谅对方的愿望,但选择“扶”的勇气与选择原谅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很弱小的,只有社会共同参与,给受到意外伤害和勇于担责的人提供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扶与不扶”的问题。

     

    “石芳丽事件”催生“扶爱”基金

     

        “石芳丽事件”中接诊韩健老人的中美医院就尝试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3月18日,中美医院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共同发起了“扶一把爱传递——中美扶爱基金”。院长郭华伟说,机缘巧合让中美集团参与了“石芳丽事件”,而社会对这一老一少的关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公众对于友爱宽容的社会环境的呼唤。中美医院作为一家医疗机构,希望发挥自己专业能力,更好地承担救死扶伤的责任,为解决“扶不扶”的问题提供有益的探索,通过制度化和长效化的扶助模式对于此类社会事件展开救助。

     

        据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秘书长缪力介绍,成立后的“中美扶爱基金”将聚焦于摔伤医疗救助、见义勇为者保障等相关公益慈善事业,通过中美集团广泛的医疗网络发挥作用,第一时间为紧急事件提供包括医疗、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的援助,减轻“扶人者”的顾虑。未来,基金还将涉及其他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难救助等救助领域,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

     

        石芳丽和韩健老人是中美扶爱基金的首批扶助对象,并共同受邀担任了“扶爱大使”。

     

        “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韩健老人在赠给基金的墨宝上这样写道。郭华伟说,中美扶爱基金希望能给受到意外伤害和勇于承担的人提供有力的保障。“正如春晚小品所说,人倒了不扶,人心就倒了;人心要是倒了,想扶也扶不起来了。希望中美扶爱基金的成立,扶起老人,扶起人心,为敢于承担责任和愿意选择宽恕的人服下一粒定心丸。”(本报通讯员 李妍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