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6日 星期日

    为了8500万残疾人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30周年纪事

    周洪双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16日   04 版)

        建立中国第一个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推动《残疾人保障法》的制定与实施、完成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组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启动“集善工程”等一大批帮扶贫困残疾人群体的公益救助项目……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秉承“弘扬人道,奉献爱心,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引领了新时期中国慈善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

     

    让上千万残疾人受益

     

        “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

     

        1984年3月15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大会在京开幕,理事长邓朴方作报告,这句话让全场掌声雷动。

     

        30年来,这句话既是宗旨又是使命。基金会成立之时,正是现代慈善事业起步之时,当时国内尚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30年间,它强力登上中国慈善事业第一线,展示着中国公益之路的成果。截至2013年12月,基金会累计筹集款物总价值53亿元,倡导、推行了多个旨在帮助残疾人走向新生活的公益项目,使上千万残疾人受益。

     

        它有广度。遍布全国各省市区的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串联起各个城市的有生力量,成为一架由20万专兼职服务人员组成的精密的服务机器。由此惠及中国8500万残疾人,占中国人口的6.34%,其中70%分布在农村。

     

        它有速度。汶川地震致残群体助行行动、玉树残疾人康复站建设、集善雅安紧急救援行动、捐助西藏那曲儿童福利院……在大事件背后,在普通人身边,都有它的身影,都是第一时间。

     

        它更有力度。量身定制细致周到的捐赠项目,依托助行、助听、助困、助学等七大工程,下设公益项目百余个,涉及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提供多元服务和平台,满足各类残疾人差异化的需求。

     

        2003年的“联合国人权奖”颁奖现场,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邓朴方说:“我们没有做的事情比起做到的,要多得多。”

     

    首创启蒙式助残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30年来不断摸索,开展了一批批公益项目不断推动助残事业的发展。

     

        第一个十年,从“输血”起步,基金会着力于贫困残疾人的三项抢救性康复,开展小儿麻痹矫治手术(助行行动)、白内障复明手术(启明行动)以及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康复(助听行动);

     

        第二个十年,探索“造血”,基金会启动了“春雨行动”扶贫助学、“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培养眼科医生;

     

        第三个十年,“输血”与“造血”并重,基金会打造了一批公众知晓度颇高的品牌项目:“阳光伴我行”“我送盲童一本书”“大学生暑期助盲行动”等,将公益项目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

     

        残疾人福利事业并非只是扶贫济困,而是承载着一个特殊群体的社会担当。基金会尝试并创造性地发展出一种新的慈善模式——启蒙式,这是一种着眼文化助残从而改变整个社会认知的慈善模式,是换血式的。

     

        基金会助力残奥会,让“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主办“特奥夏令营”,让智障人士在运动中生机勃勃;赞助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让“我的梦”为世界瞩目;资助“盲人励志书系”公益出版项目、举办“盲童光影”摄影展、推行“信息无障碍”,让盲人以非视觉达成视觉之事;支持中国残疾人杂志社“人道温暖我们”艺术展,让残疾人展现自身天赋……

     

        凡此种种,拒绝眼泪,摒弃悲情,却更动人心魄——“他们”与“我们”一样,处在同一个世界,谁也不是旁观者。

     

    打造世界一流基金会

     

        很长一段时间,“公信力”成为笼罩在慈善事业上空的一团乌云。

     

        公众开始关心善款去向,这是公民意识不断提高的可喜信号。但是,毫无疑问,社会捐赠总量减少,最终受害的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

     

        早在2001年,邓朴方就提出“二次创业”的要求:打造“公开、透明、高效率和高公信力的世界一流基金会”,这是目前基金会的主要战略发展规划之一。近几年的公信力风波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经受住了考验,逆势上扬,非常不容易。”会长邓朴方感慨道。

     

        近年来随着《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动自查,将隐患消灭在萌芽,并积极完善规章制度,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基金会还建立了网上信息披露制度,捐赠人可以通过基金会网站查询在线捐款账目,查看项目实施动态;查询审计报告、财务报告等相关信息。

     

        为了让每一分钱都在公众监督之下,2011年6月10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刊登了整版公告,公布了2010年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的每一个企业和个人的名字;2012年5月8日,基金会又在央视新闻频道大晒账单。

     

        自2011年起,基金会加强了公益项目监管工作,成立项目监管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捐赠者代表一起前往项目实施地区,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回访,以加强对项目实施地区资金捐助使用情况的监督,以便资源有效配置,更好地服务于残疾人。

     

        2008年,在民政部首次对基金会的评估考核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被评为5A级基金会,这是公募基金会的最高评级;2010年2月,民政部授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2011年7月15日,在第六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上,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工程·启明行动”被评为“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2013年再度获评5A级基金会;2013年荣获“年度信息披露情况抽样调查卓越组织——慈善透明榜样”称号。(本报记者 周洪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