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

    冯骥才委员:莫让非遗法成一纸空文

    韩业庭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10日   11 版)

        “我国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很多法律和规定,在一些地方,根本没有很好地落实,成了一纸空文。”9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谈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时,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委员表示“忧大于喜”。

        在冯骥才委员看来,近年来,在国家层面,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并于当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然而,在具体落实和执行中却走了样。”冯骥才委员反问道:非遗法公布3年多了,谁见过媒体公布了一例执行非遗法的案例?

        “没有!没有人执行!”冯骥才委员激动地说,“在很多地方,国家的非遗法成了一纸空文!”

        很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遗产。“开发”一词的使用,遭到冯骥才委员的极力反对。他说,对于文化遗产而言,“开发”是个野蛮的词汇,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使用“开发”一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用的是“活化”。一些地方政府忙于“开发”文化遗产,目的就是希望从文化遗产中“开发”出钱来,他们忘了文化遗产最需要的是保护和传承,而非“开发”。

        冯骥才委员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已收录国家级非遗1219项,省级非遗8500多项,但对这些非遗的保护,基本靠传承人“单打独斗”,哪一天传承人离开了,某一项非遗也就随之消失了。

        目前,国家规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可以获得1万元的补贴。“可是这笔钱中央拨下去后,又有多少真正到了传承人手中呢?”冯骥才委员说,“这笔补贴到了地方后,往往都被有关部门‘消化’掉了。”如此一来,很多非遗传承人为了生存,纷纷跑到旅游景点去卖艺,离开了文化原生地。“这是当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冯骥才委员说。

        “中央再有决心,没有人落实是不行的。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前最重要的是抓落实。同时,为推动落实,应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冯骥才委员呼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为民族多留一些文化血脉!(本报北京3月9日电 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