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两则今年两会的新闻。
其一,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议案认为,地震局去年预算支出40.86亿元,加上市县级的预算,金额难以想象。地震局负责监测预报地震,却又称地震无法预报,既然地震不能预报,救灾又是民政的事儿,花费大量财政资金却未履行好职责,每年养大批闲人,不如撤销地震局。其二,全国政协委员李志军日前表示,中国的基层公务员工资比较低,但公务员涨工资的前提是首先应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使得公务员队伍能够缩减,在不增加国家财政负担的前提之下,再来考虑提高公务员的工资待遇。
这两则极具争议性的新闻,把公务员问题推到了两会的风口浪尖上。该不该撤销地震局,看起来似乎是科技层面的问题,但作为一个非科技工作者,朱列玉代表议案的底气,却聚焦在对地震局身背公职却未能履好职的批评。说到底,与其说朱列玉代表是在批评地震局无用,倒不如说他在质疑不称职机构的存在合理性。而李志军委员则说得更明白,“公务员队伍中有很多人很忙,但也有人浮于事的,这是很明显摆在那里的,所以不能简单用涨工资解决问题”。的确,权益和职责对等,不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简单地靠多拿纳税人的钱来弥补,于理不合。
过去一年多来,随着八项规定的出台和反“四风”的不断推进,关于公务员的生存状态,已然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舆论场。一方面,“公务员不好当”“官员难当”成为常态,公众颇受鼓舞,希冀继续推进;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公务员感觉“太委屈”,工资少责任重没福利,还常常被公众误解甚至污名化。
要化解当前这种对立的舆论场,让类似“撤销地震局”这样的尴尬议案不再出现,让给公务员加薪的反对声不再出现,唯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切实解决办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问题。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日益体现,“精兵简政”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可行之举和必然之举。
去年夏天,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一席话引来了许多人士的共鸣:“我认为把公务员的数量压缩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工作也还是能做好的。当然,留下来的应是有能力的人,可以把大家的工资提高一点,工作安排得更合理一点。”公务员到底多少合适,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摸索,但是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治理能力和活力,对当下时局政局而言,应是毋庸置疑。
70多年前,党外人士、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等11人提出“精兵简政”,激发了陕甘宁根据地的潜力和活力。如今我们适逢全面深化改革、践行群众路线推进作风建设的伟大时代,“精兵简政”这一呼声同样可以有,而且应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