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先进的思想、精湛的技能、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全的性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情趣,这都与青少年美育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我们深入农村、牧区写生采风,走基层支教,特别到一些欠发达以及老少边穷地区时,感受到美育工作的春风还没能吹拂到孩子们的心田。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情况是,一些消极、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与缺乏对青少年进行持续而有效的美育教育有直接关系。
据我的调查了解,很多地方的青少年教育中还存在重德育、智育而轻美育的现象。学校在课表上排了美术课,实际上却并未开设;学生学习美术也经常被家长和老师指为“不务正业”“没有用”。美育教具和用具极为短缺。另外,美育师资薄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普遍缺员,美术成了“搭配”课,一些学校甚至被迫停开美术课,这使得很多农村学生缺少起码的艺术知识和欣赏能力,美育的功能因而遗憾地丢失了。
因此希望国家和各级教育机构进一步加强对美育工作的重视,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美育工作,并利用相关政策,落实相关标准、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多方努力。
艺术工作者是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的主力军,也是美育工作的受益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艺术家们将艺术创作和实践融入美育工作责无旁贷。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状态高度活跃,创作条件、环境不断改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感召力提高,他们有条件、有热情、有能力积极参与到美育事业中,特别能够结合艺术创作、工作,有效、切实地承担美育职能,这对艺术家深入生活、感悟现实、增进创作,也大有裨益。
普及美育是艺术工作者的职责。我们到农村、山区写生,当地的乡亲都很感兴趣,特别是孩子们瞪着亮晶晶的大眼睛,一站就是半天。这说明他们渴望美。我们做过努力,协助艺术家和当地的业余美术工作者和美术老师“结对子”,建立长期联系,在美育的知识、技能和设备上提供帮助,效果很好。
(本报记者张玉梅、龚亮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