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5日 星期二

    迎两会·代表委员这一年

    卢云辉代表:掌握一手扶贫信息

    作者:吕慎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5日 01版)

        扶贫,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卢云辉调研的重点。过去一年,他跑了贵州3个市州的6个县,“经常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掌握了很多一手信息,既然人民选我做代表,就必须听到群众的真实声音,反映真实问题”。

        “扶贫工作的关键是尊重和激发农民的内生活力,单单靠政府出钱推动的模式难以持续。”卢云辉告诉记者,黔西南州某县有个村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村支书的带领下种植白菜,农民已经摸索出适应当地气候、土地、耕作条件的一套办法,家家户户都有菜地,年产出上亿元。但后来县里统一规划,让他们改种其他附加值高的蔬菜,结果并不成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外,扶贫款大多按项目拨付到公司大户,虽便于集中使用,但容易流于表面,出现不尊重农民意愿、脱离当地实际的情况。

        卢云辉认为,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是扶贫工作的必要条件。铜仁市松桃县红沙村是个偏僻的苗寨,村里有位种植中药的能人,自己率先致富,并带动村里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专业户。为了支持该村的种植业发展,相关部门拨给这位致富能手200万元用于修建8公里的通村路。在修路过程中,村支两委主动承担起监督专款专用的工作,制定了严格的值班制度,家家出人轮流监督,结果路修得又快又好,基层组织的威信也大大提高。

        “扶贫工作好比种庄稼,而农村建设就像耕作土壤,土壤好了,庄稼才能生长。”卢云辉对加强农村建设的认识已经不局限在扶贫领域,“农村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社会的稳定器,也是很多进城务工人员最后的‘退路’。如果忽视农村建设,城镇化将面临巨大的危机。”在他看来,农村水、电、路、房等“硬件”建设必不可少,但基层组织老化、村寨消失、农民在公共事务上的边缘化等“软件”问题更显重要,迫切需要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加以解决。(本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