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早。”“小朋友,早。”文字是漂亮的手写体。漫画家丰子恺为课文配图:背着书包的小男孩鞠躬行礼,穿长衫的老师颔首回礼。这是1932年《开明语文课本》的第一课。
再来看看人教版一年级小学语文课本的第一课,只有一幅图画,画中,几个小朋友来到新华路小学,和父母挥手作别。
都是离家上学的场景,在一些网友眼中,老课本的处理显得更“人文”一些。
关于老语文课本的讨论并不是第一次,却次次都能拨动人们的心弦。近日,1901年澄衷蒙学堂开蒙教材《字课图说》出版,引发了公众对于老语文教材和现行教材优劣的新一轮讨论。隔着100多年的旧时光,它们带来了委婉又耐人寻味的追问:今天,我们的语文教材该如何更有吸引力?
老教材为何受追捧?
澄衷蒙学堂开蒙教材《字课图说》,最早推出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尽管还处于封建帝制时代,却和以往的私塾教材迥异,有开风气之先的气象。今天看来,这套教材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趣。如“奔”字,图画上一人疾走,辫子和衣衫飞扬,解释是“急赴之也”。网友“莫若纯白”认为,这套书“满纸情怀”。
叶圣陶1932年编写的《开明语文课本》,同样收获了今天广大读者的溢美之词。在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德岩看来,这本书更像是儿童读物,轻松有趣、寓教于乐。中国人民大学附中语文教师刘成章认为,这本教材用手写体,直接拉近了与开蒙小学生的距离。
与“更文学、更优美、更耐读”的民国教材相比,显然,今天的语文教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同的气象。
为何会有如此不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易进说:“新中国成立开始,语文教材去腐存真,开蒙教化,并一代代积累、延续下来。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是依据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进行的,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同时又试图反映新的教育理念,如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教科书在选文、图标、色彩、版式等方面都力求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趣味性与生活的联系等。”
那么,老教材何以备受追捧?广西教育出版社原编辑李人凡认为,厚古薄今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读者对于现行语文教材的期望所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分析道:“一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现行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与呈现方式,回望过去的语文教材,自然有一种新鲜甚至惊喜,原来语文教材还可以这样编。二是现行语文教材确实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从内容选择到编排形式甚至文字校对插图等都存在不少问题。而老语文教材给我们带来若干启示,提供了改进的思路或方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顾之川看来,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出版并引起热议是一件好事,“这说明语文教育正在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成为文化教育的风向标。语文教材编写需要以史为鉴,扬长避短”。
现行语文教材该参照什么?
老语文教材是否无懈可击?答案是否定的。《开明语文课本》尽管生动有趣,却浅近且没有经典阅读。顾之川告诉记者:“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更像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其编辑体例不符合现代学科设置的要求,没有按照学科分类,而是将驳杂的知识融会其中。而且没有‘课’的概念,一页上可能是一个字,也可能是几个字或十几个字,不利于教学,也没有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
顾之川说:“小学国语教材,仅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录就有100多种,实际应该更多。目前广受称道的《开明语文课本》等只是其中较有特色的几种。”
但是,老语文教材依然有值得今天借鉴的地方。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刘成章看来,现行语文教材对词汇的训练欠缺。“民国也好,更早期也好,语文学习都是先从《三字经》《百家姓》的生字学起,进而学习《声律启蒙》进行词汇训练,学生经过形容词、名词、动词的类比训练,再进入《文选》学习经典著作。现行教材看起来直接是文章选读,从生字学起,忽略了词汇的训练和掌握,导致了学生词汇量不够,作文能力不强。”
同时,刘成章认为,老语文教材大多是“整本化”,现行的语文课本则存在“碎片化”的问题,“文章尽管按照写人、状物、经典等类型编排,却总是作者‘思想的碎片’或‘灵光一现’。这样怎么能理解作者思想的‘来龙去脉’?”
李人凡认为,现行语文课本“功能性有余但情感投入不足”,应该借鉴老语文课本的“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亲有情”。
易进说:“现行语文教材可以从这几方面向老教材学习。其一是教材编写队伍的构成,需要结合教育专家和作家。其二是编写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兴趣、生活需求来选择和创作学习材料,同时按照小学生的学习规律来编排教材的内容结构和顺序。其三是教科书的插图要精心设计和创作,既要与文字配合,还要兼具艺术性和趣味性。”
如何让语文焕发青春
理想中的教材什么样?在李人凡眼中,理想的教材应该“回归语文特色”“让语文焕发青春”。“一些评价体系过于陈旧,尽管目前语文教材选文比较新,但是耽于陈旧的评价体系,就像是新衣服订上旧扣子,依旧不合体。”李人凡说。
易进也认为,对于教材的使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过去的国语国文教科书有多个不同版本,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自主选用,而且大部分教师不会按部就班地按照教科书来教。这与今天教科书的作用很不一样。现在不少学校和教师完全依赖教科书进行教学,一方面难以照顾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未能深入思考语文课究竟要让学生学什么,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教科书,难以发挥其他教学资源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
顾之川说:“语文教材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受政治、经济、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必然要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在鲁迅被认定为‘最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年代,语文教材当然要突出他革命性、战斗性的一面,有针对性地选那些‘像投枪,像匕首’的文章。但今天再选这样的文章显然就不合时宜了。对当前的语文教材,我认为最大的不足就是对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教材编写往往受制于行政和利益这两只看不见的‘手’,缺乏认真扎实的学理研究。这也是今后语文教材研究编写应努力的方向,让语文教材的编写真正符合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本报记者 姚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