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0日 星期四

    知行论坛

    坚持古为今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作者: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0日 07版)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历史与现实的重大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以古为今用的视角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所表达的极其重要的思想,为在十八大以后新的历史阶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现实视角。

     

        古为今用揭示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视角和现实视角的区别与统一。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要搞清楚优秀传统文化在过去的历史中曾经是什么、有什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历史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是在现实生活之外、与现实无关的“死”去了的“过去式”。从现实的视角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看现实生活各领域中融入了哪些好的传统文化要素和精神品质,看现实的人的文化素养中包含了哪些好的传统文化要素和精神品质,看这些“进入”现实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以及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坚持古为今用的思想方法,就要把历史意义上和现实意义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既要历史主义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过去”,更要在把握它的“过去”的基础上,着力把握它的“现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实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化。这个“社会主义化”,就是要站在人民大众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立场上,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属性。

     

        古为今用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用,是在根本上对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遵循和尊重。世界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变化发展总是一个辩证发展、不断扬弃的具体的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总是表现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主体对前人留下的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表现为该时代文化主体对自己承接的传统文化进行优秀与劣质、好与坏、有利与有害的区分和鉴别,并加以筛选、扬弃和再创造、再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用,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统一,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相互依托关系;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地结合起来,才能树立科学的古为今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

     

        其一,复古主义。传统文化复古主义是指对传统文化在理论上的全盘肯定和在实践上的简单复制。近些年在“复兴传统文化”“复兴儒学”的话题下,一些人的思想出现复古主义倾向,甚至提出“儒化中国”的目标;有人则热衷于对古人的行为方式特别是迷信的、民俗的、礼仪的、祭祀的、宗教的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简单复制;一些地方政府和政府官员热衷于推动和参与文化仿古活动。复古主义所理解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理念、文化形态和文化秩序,认为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叛逆,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排斥情绪。

     

        其二,虚无主义。传统文化虚无主义是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西方文化中心论。这种观点主张文化上的全盘西化,大肆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鼓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的所谓合理性,对中华民族传统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等优秀文化精神进行全面质疑、诋毁和颠覆。另一类是革命传统文化虚无主义。这种观点把传统“儒文化”同近代以来的传统革命文化对立起来,全盘否定自辛亥革命以来的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文化传统,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史。

     

        其三,唯心主义的功利化。唯心主义功利化是指随心所欲地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幌子去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的思想和行为。唯心主义功利化往往为了实现经济的或政治的功利性目的而不惜对传统文化施以歪曲、捏造和践踏。一些文学艺术、电影电视作品为了增加商业卖点,靠主观臆想编造戏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宣扬唯心主义历史观;肆意放大和捏造传统文化“污点”,恶搞历史、抹黑民族文化。一些地方为了赚取“文化旅游”而大肆编造虚假历史故事、大搞文物造假。一些展示传统文化的场所肆意张扬奢靡享乐、升官发财、骄奢淫逸等剥削阶级的价值理念。一些人则公开以宣扬封建迷信骗取钱财为职业。

     

        其四,中华传统文化的去意识形态化。去意识形态就是否认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主要是否认传统文化的阶级性、政治性、价值导向性和历史局限性。去意识形态化不仅表现在传统文化的理论建设、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等专业性活动中,而且突出地表现在传统文化大众化普及化的文化释义上。其实质是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研究、教育和传播的科学指导。

     

        其五,学术研究经院化。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思想文化领域的注经式研究还占据主导地位,“书斋气、经学气、玄谈气”浓厚;一些本来严肃、严谨的学术成果却接不了地气,其学术风格和做派不易为大众所接受;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不能结合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

     

        上述问题表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被扭曲、被割裂、被异化的现实危险。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已刻不容缓。

     

    切实推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和推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组织实施对中华传统文化“科学的扬弃”。习总书记要求对中华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实行“科学的扬弃”,传承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并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推进扬弃传统文化的工作实践,需要党和国家做出“顶层设计”,推出行动方案;要在传统文化工作领域来一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教育普及活动,改变一些人“研究传统文化不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偏执认识和历史成见;要组织既懂中华传统文化又懂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级科研团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中华传统文化施以有计划的分门别类的具体研究,推出有说服力、有权威性的研究成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舆论引导,尽快改变一些领域对传统文化优劣不分甚至优劣颠倒的状态。

     

        组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教育战略。应当以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部署为契机,实质推进“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改革研究机构要深刻理解学校教育所肩负的“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认真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在传承文化方面的经验教训,转变教育改革观念;组织精干力量对国外特别是亚洲国家传统文化教育做得好的学校开展调研,总结国内一些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经验。各级学校要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着力创新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全面开展维护和净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群众性活动。要加强传统文化领域的学术建设,端正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学术目的和研究方法,把握好传统文化研究的意识形态性;着力建设一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中华传统文化学术队伍;加强对文化创作和文化市场的意识形态引导,增强业界的历史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传统文化作品质量,加强文化市场的准入管理,不允许违背历史常识、违背公德常理、误导社会秩序、毒害少年儿童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再泛滥下去;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自信教育实践活动,自觉抵制赌博、吸毒、卖淫嫖娼等旧的文化糟粕和封建迷信活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革除庆生、贺寿、年节、婚嫁、丧葬、祭祀等活动中的陈风陋俗,开创社会主义新风尚;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方向意识和能力意识,增强文化价值判断力,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表率。

     

        (执笔:王少安、周玉清;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2A011”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