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7日 星期一

    新作过眼

    来自历史深处的感动

    ——读长篇小说《核盾》

    作者:公方彬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7日 13版)

        何亮的长篇小说《核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讲述了我国核武器维护管理部队的早期历史,以及这支神秘的“H部队”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故事。据我所知,此前还未有人写过这一题材。这支部队由于高度保密,一直不为世人知晓;在该部队服役的官兵,终生都要对自己的任务守口如瓶;而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则要么在寒冷缺氧的高原,要么在云雾缭绕的深山,常年与艰苦寂寞为伴,遭受辐射的潜在危险如影相随。更让人感叹的是,他们倾毕生精力守护的是很可能永远也派不上用场的战略武器。何亮将他的视角瞄准这些为共和国守护核盾的官兵,讲述关于他们的故事,阐释他们的心路历程,使这部小说有了独特的文学价值。

        据作者讲,这个题材原本是打算作为报告文学来写的。在挖掘素材的过程中,他采访到了当年的数名大学生军官,他们曾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从研制到试爆的全过程,之后便进入大山深处,成为我国核武器维护管理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这些老军人如今皆年逾古稀,退休安置在全国各地。他们的大学同学有不少人成了院士、著名教授,和他们一起参与原子弹研制的同事也不乏“两弹一星”的功臣,而他们这辈子是做什么的,有过哪些贡献,连邻居也毫无所知。何亮说,正是和这些前辈军人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和已是市场经济年代仍无怨无悔守在深山的年轻军人们的交流,让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感动。同时他也感到,这样的题材写成报告文学不大可能,因为当事人的真名实姓和故事发生地迄今仍须保密,不能披露。所以他才把最让他感动的那些人物、故事凝聚在一起,写成这么一部小说。

        我读此书,便能随时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感动,这是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感动。

        主人公吴瀚本是北大高才生,留在北京进入中科院的大好前程已在向他招手,更有心仪他的美丽姑娘抛出了爱情的绣球。他却被“H部队”的神秘使命吸引着,义无反顾地来到高原,只因为他知道那是国家需要。同样让人感动的是他那位出身于高干家庭的女友沈延娜,本想通过关系帮吴瀚在京发展,当得知正是这一点造成了他的误解而不打算再和她发展恋爱关系时,她自己也义无反顾地走上高原,投身到原子弹研制的事业中来。一对情侣的命运,就这样围绕为共和国铸造核盾和卫护核盾的事业而展开,感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的深度思索。

        从部队成长起来的技术干部于晓风,以及他的早年牺牲于阵地施工的哥哥于晓阳、后来也上高原守护核盾的儿子于高原,这一家族两代人的命运,既富有戏剧性地跟主人公吴瀚交织在一起,又是那一代人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一种必然。毕业于导弹学院的新一代大学生军官姚伟、钟跃进,小说中对他们虽着墨不多,并且还写到了他们入学时对专业分配不公的疑虑,毕业前对是否去“H部队”的犹豫,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奔赴高原。在小说的尾声中,他们已成长为“兰谷”阵地的新一代掌门人,并且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着手解决那里的子女上学和军官婚恋等困难,让承载了“H部队”早期历史的“兰谷”旧貌换新颜。正如作者借主人公吴瀚之口所说:“考虑到已是市场经济的年代,年轻人已经有了多样化的各种选择,他们的走上高原就更为难得,更是对我们这代人的超越。”

        何亮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物和生动故事,传递着他的感动和思索,他的价值认同。有一个时期,文学艺术界和社会舆论有过“远离崇高”的说法。但是在走过一段路之后才发现,当失去了对崇高的敬仰和向往、思索和追求,就会无奈地遭遇到铁律一般的生活的辩证法:远离崇高不会让人生活得更真实、更惬意;拥抱庸俗也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还是需要经常被感动的。唯有这种感动,才能让你我感受到人生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只是追求物质和感官层面的东西,是粗糙的原子运动,最终收获的一定是痛苦;唯有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追求,才是精致的原子运动,才能获得永恒的快乐与幸福。综观《核盾》这部小说,可以这样说,作者就是通过向历史深处的追寻,通过走近这样一批甘愿隐姓埋名不惜流血牺牲而支撑起我国核大国地位的前辈军人,在寻找“精致的原子运动”的轨迹,在思索已被淡忘被丢弃的某些精神价值。

        感谢何亮,能在浮躁喧嚣的年代静下心来钩沉一段几近湮没的珍贵历史,能在解构盛行和搞怪无边的潮流中坚守一种精神价值,为我们寻回一种来自历史深处也直击灵魂深处的感动。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