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8日 星期二

    当代二十四孝

    孝道使者 诠释“家”的真谛

    ——记“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广西柳州机车车辆厂李建珍

    石才学 刘昆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28日   02 版)

        20多年来,她精心呵护四代人三个家庭,以孝为先,以爱为重,默默诠释着“家”的真谛;20多年来,她以一己之力把平凡之事、家庭琐事、普通之事做到了极致,于平凡中彰显伟大;20多年来,她不仅是好女儿、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更是好职工、好党员。

     

        她,就是广西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的一名普通职工——李建珍。

     

    “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是缘分”

     

        1990年,23岁的李建珍与李文相恋。当年,李文的父亲因公殉职,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受到打击病情更为加重。李建珍以准儿媳妇的身份,一直帮助李文照顾母亲,买菜、做家务,想方设法让老人开心。

     

        婚后,李建珍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婆婆患有眩晕症,时常发病,李建珍就主动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虽然经济不宽裕,但她常常给婆婆买营养品,自己却不舍得添置一件新衣。2008年2月,婆婆得了胃溃疡住院治疗18天,李建珍就守了18个夜晚。

     

        后来,婆婆重新找了老伴儿。李建珍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拼盘”之家:一个是公公婆婆的家,一个是丈夫外婆的家,一个是自己的家。尽管如此,李建珍却从未想过要另起炉灶单独过日子。“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是缘分,要好好珍惜!”她说。

     

        1997年,新公公患中风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正当婆婆焦急的时候,李建珍说:“妈,不是有我吗?”之后,李建珍每天早早地把女儿送到幼儿园,然后赶到医院,给老人喂水喂饭、擦身按摩、倒屎倒尿,晚上再回厂里上班。公公康复后,逢人就夸她,“比自己的女儿还亲”。

     

        丈夫的外婆,今年已98岁高龄。多年来,外婆一直和李建珍一大家子人同住在50平方米的房子里。老人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失禁。李建珍每天嘘寒问暖,精心服侍老人。“有这么一个外孙媳妇,是我的福分!”老人清醒时会这么感叹。

     

    “亲情永远比金钱更重要”

     

        “家,讲血缘更讲亲缘。血缘有限,而亲缘可以不断衍生。”这是李建珍对“家”的理解,也是她把对家庭的爱向更远处延伸的动力。

     

        李建珍丈夫有个表妹,夫妻俩下岗,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2008年,表妹夫病重,不久去世,家里的积蓄全部花光。李建珍一家没有袖手旁观,倾力相助了上万元医疗费,每月还坚持给他们家300元到400元补贴生活。

     

        “你们家也不富裕,何必呢?”一些亲戚朋友不太理解。但李建珍认为,“亲情永远比金钱更重要”。

     

        2008年,李建珍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09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她的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11年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李建珍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成为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后,李建珍又多了一份传播孝道的重任。

     

        去年,李建珍作为南宁铁路局“道德讲堂”的宣讲主力,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先后与青年员工座谈交流53场、与职工群众互动80场次。“那段时间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坐火车赶路,累得很,但再苦再累也值得。”

     

        生活上的压力,并没有影响李建珍在工作上的兢兢业业。当车工时,她加工零配件上百万个,产品质量达到“零缺陷”;当保管工时,她坚持原则,按标准发料,从不浪费一颗螺丝钉、一滴油,被职工亲切地称为“我们的管家婆”。(本报通讯员 石才学 本报记者 刘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