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8日 星期二

    一名机务兵的价值追求

    ——记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一级军士长芮银超

    陈劲松 周锐 李旭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28日   02 版)
    芮银超在检修直升机电路系统。 本报通讯员 汪海摄

        芮银超,陆军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一级军士长,全军学习成才标兵、成都军区优秀机务工作者、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他从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到一级军士长,从一个直升机机务兵到“兵专家”的成长履历,如同一本厚重的书,可以让人细细品味。

     

    确立人生坐标,持续奔跑25年

     

        在陆航部队,机务兵不能享受与飞行员一同翱翔蓝天的光环,也没有额外飞行补助,考学、提干、晋级也受到诸多限制。当兵第二年,芮银超原本准备报考军校,却被团里点名抽调去担任新兵班长。几个月下来,他所带的班夺得“流动红旗”最多,战士个个总评优秀,但他失去了一次考学的机会。

     

        一次次考学、提干机会的失去,并没有抹去芮银超的强军梦。他暗下决心:“当不了将军,就成为将军手中的一把利剑。”他将自己最初的人生坐标,从当军官改成当一名优秀的机务兵。在这个坐标上,他持续奔跑了25年。

     

        走近芮银超,你会发现他的工作枯燥乏味:每天反复检查直升机内外的30多项仪表设备,每次都要写上10多页的工作笔记。但乐此不疲的职业追求成就了芮银超,最终,他掌握了诸多“独门绝技”和“专利”。

     

    树立自信,让外国专家记住中国士兵的名字

     

        2002年10月,部队引进一种新型直升机,为检验高原飞行效果,部队提出在西藏试飞。由于飞机还没正式交接,我方决定将试飞直升机分解拆散后运到西藏,然后由芮银超协助俄方组装。在组装过程中,俄方专家一会儿让芮银超装尾掌,一会儿又让他装天线,接着又拿指示灯让他安装,芮银超都一一娴熟地安装完毕。

     

        “一个人把机械、特设、无线电的活全都干了,而且没有丝毫差错,他到底是干什么的?”俄方专家好奇地问。当翻译告诉他们,这个小伙子只是一名普通士兵时,他们全都惊呆了。因为,陆航机务各专业之间界限明显,仅有少数人能精通多个专业。芮银超不止一次与外国专家合作共事,每一次,他都以精湛的技艺让外国专家记住一名中国士兵的名字——芮银超。

     

    知恩感恩,将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部队

     

        2003年底,送别离队战友后,芮银超惘然若失:明年这个时候,自己也得复员了。“就这样走了,对得起部队多年的培养吗?”躺在床上,芮银超失眠了。

     

        “必须得为部队做些什么。”芮银超从床上一跃而起,他将以前写下的工作心得、记录的故障笔记统统找了出来,将故障按系统分门别类地整理,然后附上自己的经验和建议,写成《某型直升机疑难故障排除汇编》初稿。

     

        之后,芮银超编写的书稿通过专家组鉴定,以标准教材的形式配发到全军陆航部队,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门外汉”成长为“带头人”,从初中生成长为“兵专家”,芮银超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他从来没有将自己多年摸索总结出的“电位测量法”“振动法”“分割法”等“专利”待价而沽,而是毫不保留地献给部队,传授给战友。以前,陆航旅一名合格的机务人员必须经过5年时间磨炼,才能独自操作,但在芮银超的悉心传授下,机务人员的成长期缩短了一半。(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周锐 李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