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是个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气氛浓烈,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似乎成为人们的一种喜好,各种艺术节、时装节、电影节、音乐节、展览会、研讨会、书展,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博览会,数不胜数,定期举办的国际性电影节就有18个,几乎可以说是举办这类艺术节最多的一个国家。
在意大利,并非只有大城市才能举办这类活动,有些小乡村举办的大型国际文化艺术活动同样有声有色,影响巨大,也为提升软实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笔者有幸数次参加过两个这样的活动,深有感触。
创办于1971年的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一年一届,2013年已经是第43届,其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儿童电影节。这一电影节的特点是,活动的主角是儿童:参加比赛和一般放映的影片必须以儿童现实生活为题材,比赛的评委全部是儿童。最初评委只有二十多名,随着电影节规模的不断扩大,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从2009年开始,评委人数不得不增加到2800名,由3到22岁的人组成,2009年的评委来自42个国家。可以说,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评委团,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评委团。
电影节每年7月中旬举行,当年的一届结束后即开始选下一届的影片,同时选下一届的评委。选择评委时,由电影节组织者向各国和意大利感兴趣的人发去邀请,指定人数,各地通知中小学,自由报名,然后再组织挑选。报名者看一部影片后发表感想和评论,根据评论水平择优录取。由于报名的人太多,评委会人数年年大幅度增加。
电影节举办期间,儿童更是活动主角,来自各国和意大利各地的儿童涌到这里。由于当地没有旅馆,村庄住户可以根据自家的房源到组委会“领”几个孩子,免费住在家里,剩余的再由组委会设法安排。
起初,电影只能露天放映,现在才有了电影厅。影片放映后进行讨论,有的导演及其他主创人员参加讨论。孩子们对影片评头论足,坦率直言,毫不客气。常言说,童言无忌,他们不扭捏,不掩饰,不夸大,不掺假,不世故,不需要留情面,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这是他们的肺腑之言,由于没有成人的种种顾虑和私情,往往一语中的,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所以,有些导演很愿意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当然,幼稚之论也很难免。讨论期间,孩子们会提出各种问题和修改意见,甚至由影片扩大到有关的社会问题,发言踊跃,气氛热烈。电影节结束前一天,评委们为参赛片打分,按分数确定一、二、三等奖。
电影节每年确定一个议题,参赛影片可以与这一议题有关,也可不涉及这一议题。但是,电影节期间要就这一议题组织各种规模和形式的讨论会,孩子们同感兴趣的大人一起展开讨论。这样的讨论与讨论影片时一样开放、热烈,一些意见中肯、尖锐,让人茅塞顿开。本世纪以来讨论的议题有和平、能源、家庭、父与子、幸福、梦想、愿望、选择、爱、说谎、反黑手党、文艺复兴等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举办电影节期间还请一些艺术团体来演出,有的甚至是专业团体。从2000年开始,文艺演出固定下来,正式成为音乐节,在镇上的体育场举办,其评委也全部是儿童。
然而,规模如此之大而且有声有色的这一活动并不是在罗马、米兰这样的名城举行的,而是在一般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镇吉福尼举行的。这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南方地区的一个小镇,人口只有1.2万,全部是农民,镇上没有像样的工业。1971年,至今仍担任电影节主席的克劳迪奥·古比托西还是个刚刚18岁的中学生。吉福尼地处山区,只有一条山路通往山外,当时的人口只有八千多,镇上最大的一个村庄也只有一百多户人家,连个电影院也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和伙伴们勇敢地向镇政府提出了申请,而镇政府的领导也算开明,居然满口答应。原来,意大利规定,各级政府有一笔资金,专门用于资助青年开展文化活动。就靠着镇政府的这笔款,第一届电影节在小小村庄的露天举办成功。以后每年一届,没有一年空缺。现在的资助者还包括了中央政府、欧盟和本地及外地的一些企业。这一活动也使这个小镇成了有名的市镇,经济迅速发展,人均生产总值2006年为13794欧元,2010年达17415欧元。镇上不仅建了电影院,而且建了多功能中心,成为放映电影、演出戏剧、举办展览、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2006年7月18日,吉福尼—好莱坞公园剪彩开放。小镇成了相对落后的南方地区的一颗明星。
另一个活动也是在一个只有1.2万人的名叫佩内的小镇举行,议题是翁贝托·艾科的作品。艾科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公共知识分子,其小说《玫瑰之名》等轰动一时,大部头的《美的历史》更是影响深远,他的符号学和文艺理论研究深受关注。他还在报刊主持专栏,就热点问题发表意见。意大利人遇到问题时常说的不是“元芳,此事你怎么看”,而是看看艾科是怎么说的。所以,参加研讨会的人很多,除欧美国家的专家外还有一名日本人和笔者。研讨会就在我们下榻的饭店举行,可容一百多人的大厅挤满了听众,不少人只好站在走廊里。台上只有一桌一椅,谁发言谁上去,主持人是镇上高中的一位老师,他也是站在台子的一角,有时手持麦克风站在过道边主持。专程从博洛尼亚市赶来的艾科同其他发言者一样坐在台下第一排听发言者“评头论足”。发言者讲完后,听众会提很多问题,形成互动,气氛热烈。听众有时也会点名请艾科解答。两天的研讨会期间,三个半天都是这样,只有最后一天下午与会者参观了镇上的一家服装厂,因为这个工厂是会议的资助者之一。整个研讨会听众踊跃,气氛热烈,简单紧凑,没有官方人物的客套话。会议一结束,大家各奔东西,连镇上的教堂、博物馆、古迹等旅游景点也没有组织大家参观。
佩内也是一个山区小镇,虽然距离罗马只有100多公里,但交通不便,坐火车要3个多小时,因为需要穿越亚平宁山脉。火车一会儿向南,一会儿又向北,有时速度同步行差不多,因为一侧是悬崖,另一侧是陡壁,陡壁和上面的斜坡用铁丝网包住,防止石块滚落。笔者在意大利工作多年,想不到铁路居然仍有这样慢的路段。下午两点从罗马出发,到达时已灯火通明。市民大多为农民,靠农业、果木为生,唯一的企业就是那家服装厂。就是这样一个小市镇,居然也能举办这样学术味很浓的研讨会,而且听众十分踊跃。据主持者说,关键是议题和资金。议题要选好,能引起关注,听众多,气氛好。资金则需向镇政府申请,向企业“伸手”。他说,这家服装厂生产的是中等货,市场大,生意好,一个厂就使整个镇富裕起来。企业资助文化活动可免税,所以愿意资助这类活动。这样一来,活动就可以保证高质量地圆满完成了。
(刘儒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