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各类评比表彰多了。名与利、进与退等考验摆在大家面前。这不由得让笔者想到豫剧《村官李天成》里的几句唱词:“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肯吃亏自然有权威”“多吃亏才能有人跟随”“常吃亏才能有作为”。作为党员干部,就应当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不与民争利,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任务面前要肯于吃亏。一事当前,推三阻四、拈轻怕重,看似精明,实则失义失信失职,还失去很多好机会。反之,勇挑重担,既干出了成绩,又锻炼了能力,还赢得同志们的认可,一举多得。
物质面前要肯于吃亏。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历经万难仍毅然回国干事创业。他们在物质上要求很低,却作出了巨大贡献。“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孺子牛”式的好干部,党的事业才能不断走向兴旺发达。
名利面前要肯于吃亏。1955年全军授衔时,许光达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报告请求由大将降为上将。毛主席赞扬说:“这是一面镜子,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么一种现象:不少领导干部的履历中立功受奖的次数并不是很多,而深究起来,他们并非工作成绩少,而是把荣誉一次又一次地让给了他人。共同干事创业,最应该比工作、比奉献,而不是比名利、比地位。
与人交往要肯于吃亏。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做任何事情少不了与人打交道。肯于吃亏,才有好人缘,才能赢得尊重,才能少是非,才能使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助力多、阻力少。
公道自在人心,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那些肯于吃亏、肯于牺牲、肯于奉献的干部。焦裕禄、孔繁森一辈子吃亏,呕心沥血干工作,甚至献上了生命,但是兰考和西藏的铜像可以做证,他们永远被人民铭记在心中。当然,对于党的各级组织来说,在选人用人上,要旗帜鲜明地树立起“让肯吃亏的干部少吃亏、不吃亏”的导向,通过一系列选人用人制度,让那些兢兢业业干工作,肯吃亏、能吃亏、常吃亏的干部脱颖而出,走上更重要的工作岗位。
肯于吃亏不仅是一种大智慧,更是一种大道德,还是一种大考验。实践业已并将继续证明,短期肯于吃亏,长期看来不吃亏;个人肯于吃亏,组织上不会让他吃亏;物质上吃亏,精神上不吃亏;名利上肯于吃亏,人格上不吃亏——这或许就是吃亏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