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20日电(记者田雅婷 通讯员匡远深、石静)北京天坛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慢性饮酒致“肠漏”的病因。这一发现可能成为临床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新靶点,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美国《酒精》杂志上。这项研究是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徐有青带领其博士研究生李鑫用两年多时间完成的。
“酗酒引起的众多不良后果中,最严重的是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纤维化。”徐有青介绍,多项研究均表明,长期慢性饮酒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和肠内毒素聚集,内毒素从肠道进入血液循环,会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进而导致酒精性肝病。但既往研究多集中在乙醇代谢产生的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微量元素对肝细胞的损伤,引发“肠漏”的病因目前尚无报道。而此项研究发现,长期慢性饮酒可增加肠道通透性,其中TLR4蛋白导致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并引发炎性因子大量释放,使抗病毒感染及全身免疫调节功能受到损伤,进而导致酒精性肝病“肠漏”的发生。
据悉,该研究首次阐明了慢性饮酒导致肠道高通透性的发病机制,为临床酒精性肝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延伸阅读
很多人看到“肠漏”,往往会误以为是肠子漏了。实际上,与肠瘘不同,“肠漏”并不是疾病名称,而是一个科研名词。它是指酒精引起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引起血清内毒素升高,进而诱发肝脏损伤。而肠瘘是指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脏器或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可分为内瘘和外瘘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