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1日 星期二

    理论拓展

    三重螺旋理论对协同创新的启发

    作者:徐魁鸿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1日 13版)

        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是参与协作的各个机构围绕着某一特定目标而开展的相互协作、共同攻关的创新性科研活动。这些机构从性质上可分为三类,即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和以政府为典型的监管部门。协同创新活动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能否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提出的三重螺旋理论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启发。

        1995年,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与荷兰学者劳埃特·雷德斯多夫发表题为“大学—产业界—政府关系三重螺旋的形成”的学术论文,同年,又合作发表了“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关系:知识经济发展的实验室”,标志着三重螺旋理论的正式形成。该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知识生产方的大学和作为知识应用方的企业之间应建立起较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切的合作关系,二者之间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大学和产业界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应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知识界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国家的协调发展,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况且大学和企业各自的价值诉求存在差异,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冲突,需要政府在其间充当缓冲器和调解人。

        亨利·埃茨科威兹等学者提出的三重螺旋理论强调在以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和企业、政府等机构要以前所未有的热忱紧密合作、相互影响。显然,该理论与我国当下正大力推进的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

        高校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协调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有效整合三者的力量。因此,高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学术创新机制、市场调节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以及三者之间的耦合机制。

        学术创新机制是指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围绕学术创新这一目的,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和物资,构建科研平台,运用职称晋升、物质奖励等方式,激励相关机构和人员努力探索,从而推动学术创新与发展。在高校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学术创新处于核心地位,直接决定了整个协同创新活动的成败。为此,高校应在协同创新的目的指引下,选拔高水平研究人员组建创新团队,结合来自产业、政府等方面的资源,综合运行经费、政策等多种调节手段,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活动。

        市场调节机制是指企业通过市场活动,获取某一方面产品的供需状况及发展前景,从而在产品的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进行革新。企业是组成市场的细胞,对市场的变化具有先天的敏锐性,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对于项目选择、发展方向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能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协同创新中,企业应和高校、政府等部门紧密合作,运用自身洞察市场变化、深谙市场规律的优势,推动协同创新活动顺利开展。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是指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协同创新的具体环节,而是综合运用立法、经济、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高校协同创新朝着高效、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由于高校和企业在组织愿景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各有侧重,因此在协同创新中可能出现只关注自身目的而忽略社会整体需求的情况。政府是国家的总代理人,更加关注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如果有效利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将引导高校协同创新活动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关注社会的整体需求和利益。

        高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并非只是学术创新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简单叠加,三者之间的平顺衔接和耦合才能真正发挥“1+1+1>3”的系统功能。因此,高校、企业和政府等部门应精诚合作,并从体制机制上入手,建立一套有效协调不同主体关系的运行机制,从而共同推动协同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