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大足宝顶山石刻观略:买椟还珠事不同

    白燕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15日   12 版)
    宝顶山石刻中有代表性的“养鸡女”。

        山城多雾,冬季又时常细雨纷纷,雾如烟,雨如丝,天地间的世界越发迷蒙混沌。到重庆大足宝顶山时,正是这样的季节和天气。山路原本平淡无奇,走入一个山门,在三面崖壁相连的一个马蹄形山湾内,突然巨龛相连,各色石刻佛像、人物、鸟兽、树木、题记连绵不绝地扑面而来,正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仿佛拨开弥漫的烟雨后,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

        重庆大足县素称“石刻之乡”,境内有石刻造像五万余尊,分布于全县近百处,年代从初唐绵延至清代。宝顶山摩崖造像开创于南宋,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云:“环岩数里,凿浮屠像,奇诡幽怪,古今所未有也。”的确,在宝顶山山湾的岩壁上,刻石造像密布,其构思妙想迁得,其刻工细微传神,其布置匠心独运,倘若不论气象,但就形式精微而言,华夏文化造极于两宋,宝顶山石刻真是最好的体现。

        不知是偏于西南一隅,还是山湾里的烟雨太重,大足石刻历史上颇乏记述,连清代编修的县志也语焉未详。上世纪40年代,大足石刻经杨家骆、顾颉刚、马衡等著名学者考察著述,才逐渐为人所知。

        说起石刻造像,自然想到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两处的石窟。那两处地理环境相似,行人往来的道路上,一边是峭立的山崖,一边是不息的河水,石窟佛像依山凿刻,雄伟瑰丽。一般石窟中央是主佛,两旁是协侍和菩萨,前有金刚力士,后有众生礼佛,上饰飞天环绕,角落里则是出资造像的供养人。如此“济济一堂”的石窟,工程可称浩大,多为满足供养人祈福之心,或求万病除愈,或告吉祥无灾,或愿超度亡灵往生西方。

        但宝顶山的石刻造像却与此迥异。那些密布在烟雾中山湾里的石像,似乎是解说佛教教义的连环画,一组组浮雕石龛,显然经过精心安排,将佛经故事娓娓道来。各类变相中有佛门义理,有世相百态,有因果福报。其典型者如“牧牛图”雕像。这组雕像共有12幅,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雕像从最初人难以驯服牛开始刻画,到第10幅时牛不吃不喝温顺而卧,牧人畅然酣睡,即使树上的小猴扯他衣襟也全然不知。说明修行到此牧人已心体澄静,红尘无碍。此后第11幅中,牛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修行者结趺而坐,比喻修行者心欲已消失。而第12幅中,人和牛都消失了,修行者的“本我”也不存在,只剩下一轮亘古长存的皓月。看到此处,颇与弘一法师辞世偈语相通:“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此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六道轮回图”等石刻,反复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总之是依佛门教义,教化人静心、养性、行善。

        云冈龙门崖壁上那些“鸿篇巨制”的大佛,伴着流水东去,行人往来,看过了多少朝代更替,不知最初出资刊刻的供养人,是否得到了护佑。而宝顶山的石刻精美连绵,对世俗世界、天堂地狱的描绘细腻逼真,观之使人生羡慕恐怖之心。不知千百年来,这些谆谆教人的石刻可度得几位“佳弟子”?按吾国传统,喜将人物平生功绩勒石铭碑,昭彰后世。然而大多数“功绩”不过百年,便已湮灭,那些碑石,字迹佳好者,只作书法范本而已。启功先生曾有诗云:“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今天到宝顶山,那些高超的石刻艺术正如之“椟”,或能窥见彼时人们生活的状态,而所谓佛门教义的“珠”,恐怕早已被世人还了回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