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在规模上虽然很大,但产业空间变得相对狭小,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创新就不能发展的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创新与发明不同,发明是一种新构思、新设想或实验品,是一种科技行为,而创新则是一种经济行为,是把发明创造的科技成果引入实际生产,并产生出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创新要遵循投入与产出规律,并以获得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只有当发明创造运用于实际生产,并产生社会福祉时,它才能被称为创新。
我国当前推动创新主要面临如下问题:第一,就经济总量来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10,实际上刚刚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水平。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其实是廉价劳动力、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推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长期来看不具有可持续性。第三,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大量生产要素投入到非生产活动中,投入经济生产的要素很少,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存在着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增现象,也就是说,只要把各种生产要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可以增加产出,提高民众生活。但这种生产方式是粗放型的,较少依赖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生产要素迟早会遭遇边际生产率递减的约束。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转型是突破边际生产率递减这一发展瓶颈的唯一有效出路。目前,中国依赖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走到了极限,目前正是到了进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实现中国经济的第二次“改革开放”,让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生产要素、产品设计、技术和制度等不断创新的基础上。
创新是一个综合性工程,至少包括四个要素:一是创新资源,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等;二是创新主体,包括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三是创新机制,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等;四是创新环境,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氛围、科研设施等。在这四个要素中,创新机制处于中心环节。例如,由于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前后相同的劳动力、企业、研究机构、知识和文化氛围等,却呈现出了不同的创新局面。但是,创新不同于一般私人产品,它具有公共品的属性,且投资期限长、风险大、资金需求多,所以创新具有内在的短缺性。对此,需要政府及时弥补市场失灵,要么扩大财政支持力度,要么进行机制创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也是一种企业家行为。首先,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生产率、获取利润和避免淘汰出局的唯一出路。其次,企业家有摆脱传统束缚、打破常规行事的天性。第三,出于竞争压力和差异化经营战略,企业创新方式众多,既可以生产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可以开辟一个新市场,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方式等。当今世界,科技在经济增长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这也越发紧迫地要求中国的企业家树立创新精神,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宽容文化,鼓励创业家的创新。
长期以来,创新资金短缺是导致我国企业人才流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关键因素。创新资金短缺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创新具有公共品属性,需要财政支持,而财政经费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税收水平和财政支出结构相关,当这些影响因素处在较低水平时,就会造成科研经费短缺问题。二是在专利制度健全和科研转化率较高的条件下,创新者可以从创新中获取超额利润,这足以激励一些企业对创新进行投资。据统计,我国约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82%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然而,由于金融体制存在的缺陷,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境,这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因此,为满足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融资需求,监管部门要放弃金融抑制政策,放开国内金融市场,允许民间资本开展金融服务,强化金融市场竞争,降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其次,借鉴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成功经验,大力利用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为创新活动融资;再次,在金融与互联网融合的时代,在鼓励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之外,还需要进行金融组织的增量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公司,一方面直接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迫使大型商业银行改革贷款机制,创新信贷产品,提高对中小企业的创新金融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