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凝脂玉,宛如西施肤,闻香舌尖润,入喉解乡愁。”在南锣鼓巷北口,原来“蜈蚣眼”的地方如今是一家“西施豆花店”,豆花女美若西施,难怪北京电视台“美食地图节目”一下子就看上了这家小店。其实“西施豆花”的店名不是用来形容豆花女的,而是形容小店招牌美食豆花的。这个小店的豆花洁白光滑,晶莹剔透,口感润滑,脂玉凝香,是地道的“出口转内销”。店老板中有一位留学海外的研究生,在澳大利亚品尝过台湾豆花,那个台湾豆花店很小,却十分热卖,除了它独特的口感,还有浓浓的乡情,两岸三地的留学生把它当作他乡客聚会的地方。如今,小店搬进了南罗鼓巷,思乡情节为豆花注入了灵性,也成就了北京老巷中的新潮。
南锣鼓巷是个多美食创意的地方,老板多为年轻人,“海归”也不少。他们的特点就是东南西北风,饮食贯西中。从店名看,卖的是点子,什么“咂摸”“过客”这些名字看着就吸引人,餐食更是怪着不断。就说比萨,本是洋货,却融入中国元素:宫保鸡丁比萨、羊肉串比萨,北京烤鸭比萨。“外国人特别喜欢吃,因为在国外吃不到嘛,这也是为了发展咱们胡同文化”。过客餐厅的服务员告诉记者,中西合璧的餐食在中国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在老外眼里却是北京范儿,回去有的吹了。
在星巴克出现之前,让南锣鼓巷显得不那么“老北京”的,是大大小小的酒吧、咖啡馆。有人称南锣鼓巷是“与什刹海、三里屯齐名的酒吧街”。在喝过豆汁、大碗茶后继续前行,星巴克绿底白字的标志赫然出现眼前。作为星巴克在中国60多个城市1001家门店之一的南锣鼓巷店,在古香古色牌坊包装下的商标“Starbucks”透出一层“洋味儿”。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大小小别具特色的各式咖啡店、酒吧使南锣鼓巷穿梭在中西之间。
南锣鼓巷当然也少不了纯正的老北京小吃:豆汁儿、炸灌肠、爆肚儿、羊肉串、蜂蜜糕、奶酪,还有吹糖人儿……这些个吃食汇聚着满、汉、蒙不同朝代、不同民族文化的结晶。
街边属吹糖人儿围得人多。据说,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刘伯温。明朝朱元璋为了自家的皇位能代代相传,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挑糖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司马迁曾说,燕赵自古多悲歌慷慨之士。所谓“齐鲁多鸿儒,燕赵饶壮士”。北方人性格直率,血气方刚,与江南相比,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不是大块吃肉,就是大碗喝酒,偶有闲散情调,奶茶做饮放声高歌。
奶酪是清宫廷奶点之一种,曾是皇家御膳之珍品,只有皇亲贵族独享,之后传入民间,被称为食中精品,是老北京的著名小吃。说起地道,三元梅园老师傅开的文宇奶酪绝对是排得上号的。南锣鼓巷腹中的文宇奶酪店里满满都是人,对面是大串烤羊肉,一干一稀,当饱又解渴。“原味奶酪”是招牌,清香扑鼻,味道清淡。当然人家也说了,这是鲜奶加白糖加糯米酒烤制而成,有诗为证:“闲向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枯喉。觉来下咽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记者团:李森、杨三喜、徐晴晴、陈浩、曲冬梅、吴迪等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