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14日 星期二

    评论

    教师评估:破题之后更要详解

    小 文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14日   15 版)
    正在进行睡眠相关科学知识普及和宣教活动的老师。CFP

        中小学教师该不该评职称?应该。他们的劳动应该而且必须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他们超出常人的付出理应得到合理的回报。

        但是,如果把评职称等同于教师评估,或者把职称当作衡量教师质量的唯一标尺,那就大错特错了。

        启功先生曾称自己“中学生,副教授”,但这丝毫不减他一代学术大师的风范。梁漱溟先生24岁以中学学历登北大讲堂,后又投身新教育和乡村建设。在本报与中央电视台共同评选的历届“最美乡村教师”中,普通的农村教职工占绝对多数。例子还有很多,没有(或一时没有)学历、职称、职务的人,绝非同样没有成就。今天,院士制度改革呼声渐起,人们的从业选择日益多元,教师流动也已不再遥远,此时的职称,真的还那么重要吗?

        教师是人,他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人,可以说,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确切地评价人,更难以考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质量。用GDP考察干部、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用收视率判断节目,已被证明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正确地、全面地进行教师评估,意义更重大,影响更广泛,也就更须有一套科学而完备的评价系统和机制。

        为中小学教师评职称,让他们与高校教师一样享有最高的学术评价,本意是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中也含有一定的“补偿”意味,毕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基础教育和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重视不够,亏欠太多。每次在“最美乡村教师”颁奖现场,几乎没有不落泪的观众——基层教师工作太辛苦、生活太艰难。但是,如何把好事做好,是更大的学问,是更严肃的课题。对比一些单位在职称评定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评选”不一定会成为奖励,更难称得上是弥补的手段。要真正改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环境,党和政府还须下大力气,进一步创新思路,开拓局面。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把教师称为红烛,要求他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实际上,这种要求不仅苛刻,而且不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是每一位劳动者的愿望,是自食其力者的正当诉求,教育工作者概莫能外。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既要杜绝评选“潜规则”,也要改革评选思维,不过度提倡教育过程中的疲劳战、消耗战,让教师回归劳动者的本义,真正做到学术的归学术,道德的归道德。

        给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只是基层教师评估的第一步,带有明显的试验性,它的意义绝非仅局限于这一制度的受益者。这个消息与中国教育经费跃上国民总产值4%一样,给我们带来了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在中国人口红利是否出现“拐点”的争论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中国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中国教育规模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教育质量和教师质量已引起更强烈更集中的关注度;在中国社会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已箭在弦上。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让基层教育工作者生活得更加美好,当然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之一。让广大教师充分发挥才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美好生活培养建设者,更是教育改革的宗旨所在。现在,教育和教师的质量评估已经破题,我们期待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