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14日 星期二

    风姿流韵的中国5

    蒙古舞:舒展的热情

    高平 薛海军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14日   07 版)
    蒙古舞 资料照片

        伴随着悠扬欢快的《蓝色的蒙古高原》,蓝天白云下,鸿雁展翅翱翔;绿草碧野上,骏马风驰电掣……

     

        抖肩,翻腕,马步,扬鞭……这些蒙古舞的标志性肢体语言,人们百看不厌。在内蒙古草原,只要歌声响起,就会有人情不自禁跳起蒙古舞。

     

    草原文化是根

     

        蒙古族长期游牧与狩猎生活,练就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养成了质朴豪放的性格。

     

        蒙古先民常通过模仿矫健的动物来表达他们崇尚自然和勇敢热情的精神。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上,留下了蒙古族祖先模仿猛禽走兽的“白海青”舞、熊舞、狮舞等原始舞蹈形态。

     

        蒙古族崇尚白色。古代萨满教中的女巫身穿白色长袍,手持白绸巾翩翩起舞。

     

        “踏地为节”是蒙古舞的另一个特征。《蒙古秘史》中载录了庆典时跳踏舞的场面:“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膝之尘矣。”在元朝的诗歌中也有“齐声才起合,顿足复分曹”“踏歌尽醉营盘晚”等诗句。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舞蹈家协会主席、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系主任赵林平说,蒙古舞具有刚柔相济、奔放洒脱的草原民族文化特质,舞者肢体达到完全自由和谐的解放,“女子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多以马步、扬鞭的舞姿表现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都表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它是生活中的舞蹈”

     

        1946年,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杰出的舞蹈艺术家吴晓邦第一个使蒙古族民间舞蹈走上舞台。

     

        1947年起,中国舞蹈家协会荣誉主席、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贾作光以大量的创作、表演将蒙古舞推向国内外,使之成为影响深远、深受人民喜爱的舞台艺术形式。他创作编导的《牧马舞》《雁舞》《鄂尔多斯舞》等蒙古舞经典作品,曾多次荣获世界青年联欢会金奖。在莫斯科,他的独舞《牧马舞》与前苏联著名芭蕾舞功勋艺术家乌兰诺娃同台表演,赢得满堂喝彩。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教师呼禾说:“蒙古舞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肢体的律动。在款待朋友时,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所以蒙古舞并不是节日的舞蹈,而是我们生活中的舞蹈。”

     

        内蒙古电力公司的付秀杰是蒙古舞的发烧友。她把女儿送到呼和浩特一家蒙古舞培训学校,自己也开始学习顶碗舞。

     

        现在民间最流行的蒙古舞当属安代舞。安代舞是流传于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最初是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后来逐渐演变成表达欢乐情绪的民间舞蹈。安代舞简单易学,只要依其音乐的节奏“甩巾踏步”,与前面的人相应和即可,没有时间、地点限制。目前通辽市各蒙古族中小学将安代舞发展为安代健身操,并演化为广场舞。2012年在通辽市文化体育广场,创造了4068人同跳安代舞的舞蹈奇观。

     

    “系着土风在升华”

     

        “随着1957年内蒙古艺术学校的成立,蒙古舞课程正式走进专业艺术院校的课堂,迎来新的发展时期。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为舞蹈学科本科层次首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赵林平介绍。2007年,自己与学院特聘客座教授、舞蹈家斯琴塔日哈主编的《蒙古族舞蹈精品课教程》正式出版发行,系统、完整地介绍了蒙古族舞蹈的体系和特征。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海介绍,学院舞蹈系承载着蒙古族舞蹈文化传承、传播、研究、发展等历史重任。近几年舞蹈系师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蒙古舞作品。2007年,《草原酒歌》获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表演金奖;《草原妇女》获银奖。2011年,《马背上的女人》在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获单双三人舞组编导金奖和最佳作曲奖。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舞蹈艺术家李毓珊介绍:“《草原酒歌》把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有机地融为一体,走出了一条‘系着土风在升华’的新路。”

     

        赵林平说,舞蹈是跨越语言的艺术形式之一,由蒙古族承续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舞蹈文化,需要以现代的视角和理念审视解读,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话语权。(本报记者 高平 本报通讯员 薛海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