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13日 星期一

    一些文化名人去世后,他们的档案资料往往流失损坏严重——

    文化记忆 如何留存?

    严红枫 朱海洋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13日   05 版)
    2013年8月,观众在“王伯敏书画展”上欣赏作品。CFP

        静静地伫立在题为《富春一段山》的画作前,人们沉痛地悼念着作者——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王伯敏。王伯敏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大家。2013年12月29日,王伯敏仙逝了。人群中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者叹道:“又一位文化名人走了,不知能留下多少记忆!”

     

        说这话的是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骆寒超。日前,浙江省档案馆举办档案展,集中展出1200多件档案资料。资料的主人是来自文学、戏剧、史学、音乐、美术等文化艺术领域的44位浙江文化老人,骆寒超和王伯敏都名列其中。

     

        骆老的担忧不无道理。近年来,一些文化名人去世后,由于管理不善或难辨价值,他们的档案资料流失损坏严重,抢救、保护、利用这些档案资料的任务迫在眉睫。

     

    档案讲述的“鲜活故事”

     

        展览中,著名儒学学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光教授的手抄《唐诗三百首》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据介绍,这是吴老最早也是最珍视的手稿。

     

        “小时候念书那会儿,书很少,想看书,只能借来抄。当时很想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就借来书,抄了一本。”吴光说。如今,书页早已发黄,写着抄录时间的边角也因磨损而模糊不清,但遒劲有力的钢笔字迹,可见其抄写时对知识的渴望。吴老说,这是他的起点。

     

        42页的曲谱《莫愁女幻想曲》首次公开亮相,纸张微微泛黄,每一页都有铅笔写上的标记。曲谱的主人叫何占豪,中国妇孺皆知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者之一。浙江档案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人因为《梁祝》知道何占豪,其实对他来说,最难舍的是《莫愁女幻想曲》,这是代表他个人风格的作品。”

     

        展览中,还有著名民间文学研究专家吕洪年的不少手稿,这些稿件记录着杭州许多民间风俗,极具研究价值。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指导制作的地球仪、油画家丁天缺最后一幅未完成的画作、浙江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金普森特意为老伴写的书法作品《爱莲说》……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无不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是记忆,是精神。

     

        浙江省档案局资源建设部主任朱南雁说:“这些档案其实就是文化名人们在其各自领域的成长经历,从中可以领悟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治学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价值。”

     

    如何用档案留住文化记忆

     

        朱南雁说,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从他们2012年开始采访这44位文化老人起,到现在已有3位先生去世了,这意味着许多文化记忆也随之消失。

     

        档案展开幕当天,记者有幸与此次入选的几位文化老人,围绕“文化记忆”展开了一场对话。吕洪年甚为惋惜地说:“现在有许多老先生,到了晚年身体不太健康,来不及整理其一辈子的研究成果。去世后,由于儿女们不了解父辈留下的资料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加上档案资料管理不善,甚至被当作废纸卖掉,实在太可惜了!”

     

        “要知道,这些档案资料包含着老先生们一生的心血。我们都是踏着前人的肩膀做学问,文脉的延续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档。”骆寒超说。

     

        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正秋说:“在此前的1000多年里,浙江文化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从近代来看,研究浙江文化的明显少了,特别是基础文化研究还不够!”他认为,利用好文化名人的档案资料,加强基础文化研究,是重视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国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其全教授认为,名人既是文化承载者,也是文化传播者;名人资源作为当地的优质文化资源,更是地方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特色品牌。他说:“政府要持续性地开展抢救保护工作,并形成制度。我建议,可以委派专业人员协助整理,或者鼓励社会上的有心人参与研究和保护工作。一则留存资料,二来需要时可做深入研究。但这其中,必须尊重名人和家属的合法权利。”

     

        采访中专家们均表示,许多学者从事了一辈子研究工作,手稿、笔记、教案等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捐献给博物馆或者档案馆无疑更有利于开发其价值。吕洪年深有感触地说:“其实我们也渴望档案资料等能得到很好的整理。为办好这样的档案展览,我们都很愿意把手稿等资料拿出来。”

     

    如何使档案散发出文化香味

     

        浙江并非没有关注这个现状。2010年,浙江开展“浙江名人”建档工作,以构建全省名人档案资源体系,遴选并确定了首批100位具有“浙江精神、突出才能、杰出贡献、重要影响、史存价值”的浙江名人。

     

        “‘浙江名人’这个项目,评选仅是方法和手段,并非目的。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这些名人建档,让后人通过他们的档案,回溯他们的历史,传承他们的精神,这才达到档案文化建设的目的。”浙江省档案局副局长韩李敏说。

     

        据朱南雁介绍,今后浙江省档案馆将以名人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口述访谈、文档采集等方法,全面系统地采集反映名人们成长历程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最终构建《浙江名人档案资料数据总库》。

     

        “但是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老人们的资料因年代久远或历史原因,许多都已不完整,加上这本身是一项非常大的系统工程,烦琐、耗时、费钱,需要老人及其家人的配合,我们也非常渴望社会组织的帮助。”朱南雁说,建档的重点是名人成长的口述历史,“这项工作专业性很强,前期人力、物力投入非常大,采访者需要详细地了解口述者,光录音这个步骤可能就需要五天。在浙江省内这股民间力量尚属空白,还没有团队可以做这项工作。”

     

        王其全则认为,在文化老人的“记忆抢救”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扮演好角色。有关部门要多与这些名人的家属沟通交流,提高其认识,引起重视,并给予专门指导。让老人的家属和学生们有意识地尽早采取专业性的保护措施。王其全说:“总的来说,保护作用的发挥必然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全面完整的资料收集归类,系统规范的整理研究,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体现出名人在其专业领域的成就和地位。”

     

        而在韩李敏看来,如何从“故纸堆”“文件仓库”中跳出来,激活档案的文化价值,使其散发出“文化香味”更为重要。对此,朱南雁也表示,浙江省档案馆将利用丰富的馆藏名人档案资料,通过编撰图书、拍摄电视、举办展览,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弘扬主流价值观。

     

        至少,这一次展览开了一个好头。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对于这样的活动,文化名人们纷纷表示赞赏。著名学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陆坚说:“这样的展览很及时、很必要,其实就是宣传正能量。希望能够把这些档案抢救好、保护好、利用好!”(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特约记者 朱海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