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熟吃一碗面,真能吃出常熟人的闲适和精致来。
一早来到虞山脚下的兴福寺面馆,熙熙攘攘的吃客早已经把偌大的一个庭院坐得满满当当,一棵四百多年树龄的古栗树根深叶茂,为这里平添了一份安逸。
在这里待客的常熟人,会把最经典的套餐搬上餐桌,于是我眼前就出现了一杯虞山绿茶,摆上了几碟小菜,有生煎大排、五香爆鱼、凉拌香椿、素炒青菜以及香菜和葱叶,最后是一碗蕈油面,蕈是虞山特产松树蕈,特别有咬劲,还有鸡肉味。于是在这琳琅满目的桌面上,“面条”本身似乎成了配角,而配菜才是主角,但是经过当地朋友的介绍,我才发觉,就是这一碗面,体现了常熟人的挑剔:面汤分宽和紧、面量讲究重和轻、面质分软和硬、佐料讲究免青和重青(就是加不加大蒜叶);然后是浇头,浇头就是指加在盛好的面条上的菜,有鱼类、肉类、素菜、半荤半素的,一个“浇”字仿佛就让人感觉到面很入味,什么都不加的叫阳春面……跑堂的不厌其烦,喊一嗓子“来一碗减量紧汤免青带硬阳春面”,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哪知道那一份精细的客户选择。
细想之下,这份精细,正是对客户需求多样化的回应。挑剔的吃客和精益求精的店家是相辅相成的,小小的一碗面,口味可以无限细化,即使“众口难调”也要一一满足,这样的态度培养了常熟面的品质,促使其在市场上,尤其是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这家店的老板说,他现在有21个员工,每天要卖五六百斤面。除了吃客和店员,庭院里还有很多挑着担子、挎着篮子的小贩,他们一桌一桌兜售自己的麦芽糖、香柚子、橘子、鸡爪,甚至有看相的、掏耳朵的,他们是不是也有意无意地秉持着精细化服务的理念呢。常熟人就这样不紧不慢,在一杯茶、一碗面中开始了平凡而舒适的一天。(蒋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