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地方高校中,扬州大学独树一帜。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学科排名中,该校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进入前1%;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该校连续3年捧得“优胜杯”……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夏锦文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校坚守大学理想、潜心学术、尊贤爱才、大爱无言的精神品格,是学校精神内力的彰显。
潜心学术,淡泊名利
坚守大学理想,首在保持学术品格,淡泊名利。“学问不容许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浮躁,只有静得下心气,精研深究,才能达到‘穷韫奥、致良知’的境地。”夏锦文说。
该校退休教师车锡伦就是一个坚守学术品格的人。今年76岁的他在退休前就已从事“中国宝卷”研究30多年。退休后,在没有任何课题立项和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他靠着微薄的工资,仍探“卷”不止,最终完成了著作《中国宝卷研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为了省路费,我曾在山西介休火车站里‘住’了两晚上。”回忆过去,面前这位清瘦的老人淡淡一笑说,“不过这没什么可宣传的,教育工作者本就该淡泊名利,扎实做好科研。”
在扬大,像车锡伦这样“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教师绝非个例。该校农学院教授张洪程从事水稻栽培研究30多年,1年超过三分之一时间钻在田里做研究,创造了同100亩连片田连续两年亩产超过900公斤的成绩,刷新了我国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高产纪录。农学院的门卫最了解张教授的勤奋,因为在年三十和年初一都曾为他开过大门。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人,近年来,扬州大学的学科建设突飞猛进。学校的博士点数从合并办学之初的1个增至53个,硕士点数从14个猛增至225个。
筑巢引凤,群贤毕至
坚守大学理想,贵在坚持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让一流人才到扬大,为扬大培育一流人才,使更多人才扎根于扬大!”夏锦文字句铿锵。
为此,扬州大学做出了三大动作。
一是提出三套“加法”,破解地方高校人才工作难题。通过“学校+地方+企业”,打造“高层次人才驿站”;构建“学科带头人+团队+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人才脱颖而出;通过“政策+机制+投入”,搭建青年成才“快车道”。
二是启动“扬州大学特聘教授计划”。参照“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的标准和条件,直接面向海外公开招聘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三是设立“扬州大学友谊奖”,表彰对学校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和友人。通过汲取国外学者的创新思想、科研思维和学术观点,为学校学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不懈探索下,扬州大学收获了骄人的成绩。以刘秀梵院士带领的“动物重大疫病病原分子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学术团队为例,作为学校土生土长的院士,刘秀梵在学校有很高的威望。通过与他合作,学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目前,团队中涌现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选2人。
大爱无言,花自芬芳
坚守大学理想,贵在秉持大爱无言的精神。大学之道在于追求“至善”这一最高境界,大学之大,就是要有大爱之品格,有大爱之精神。
在该校采访的当天中午,记者看到,一群背着大麻袋的学生正在宿舍楼前收废报纸、饮料瓶等。“别看这些废品卖不了多少钱,但积少成多,能帮助不少贫困孩子呢。”其中一名学生说。靠着卖废品,这群学生帮助了不少西藏拉萨的贫困学童,他们也因此被称为“麻袋哥”。在“麻袋哥”的带动下,同班的11名女同学组建了“知心姐姐”团队,参与到帮扶队伍中。
采访中,该校校长焦新安还给记者讲了个动人的故事。该校学生许虎山一次偶遇3名小偷团伙作案,立刻疾步上前,在与小偷的搏斗中头部受伤,最终成功制止了偷窃行为。住院期间,许虎山又将2800元的见义勇为奖金全部捐给了身旁的病友。
有一种体会叫作感动,它来自人的内心,缘自那份不求回报的爱心。扬大人在坚守中,诠释了大爱无言的精神。(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崔兴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