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03日 星期五

    历史钩沉

    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张伯驹

    马斗全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03日   12 版)
    张伯驹像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张伯驹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位。世人只知张伯驹是“民国四公子”之一,是位风流才子、大词人,知道他将价值连城的收藏品捐给国家。而对其一生命运沉浮的具体情况,却知之甚少。对其内心世界,则更是隔膜无知。《张伯驹身世钩沉》一书,终于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张伯驹。

        作者寓真与传主有着众多相似或相通之处,同酷爱传统文化,同喜好把玩和收藏古籍、碑帖、书画等,同擅诗词,探究张伯驹自有一般作者难及之处。寓真又是一位法官,职业素养使他尤重证据,并像审案一样要把传主的身世资料、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部弄清楚。为撰此书,他多年来不知查阅了多少档案,搜集了多少信件,细读了多少人的回忆录,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其中对张伯驹词的深入研究与透彻体悟,更是令人佩服。如今传记,多为记录与叙述,顶多再加作者的感情与倾向。《钩沉》则重在钩沉、考证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传主内心,与读者一道,透过现象,细致关照传主的精神世界。

        一代风流才子张伯驹,收藏文物时的慷慨大气与大手笔,收藏之富之珍贵,当代中国几无与伦比。这固然出于其爱好,其实更出于热爱这个国家的文人本质。他在20世纪40年代负债七千多美金购买流散东北的文化珍宝,是为保存国家文物,害怕流到国外。他还曾致信主政北平的宋哲元,说被英人购去的某画为重要文物,请当局查询,勿使出境。这同如今许多人的收藏,有着本质的区别。张伯驹除了倚声填词、收藏字画外,不但被绑票,还因离婚案和财产纠纷三次被亲属告上法庭,为还讼债而卖掉了曾为传统文化据点的展春园。真心拥护共产党新政,积极向党靠拢,在捐出了八件国宝级文物不久,张伯驹却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家产没了,收藏捐了,他最后成了一个无产文人,真所谓“饱经风雨阴晴之变”。其中坎坷与无奈,颇堪同情。而永远不可改变的,是其文化性格。这所有经过,包括一些细节,书中都有确切的探究与展示。

        以张伯驹与潘素的相识相爱经过为例。张伯驹婚姻多不如意,后遇潘素,总算得一知己。《钩沉》不是记录起自风月场的这一男女情事,而从张伯驹为什么特别赞赏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词说起,再探究潘素的身世与上海烟花场的情况,以及张伯驹因何机缘而结识潘素,是谁为之穿针引线。其间好事多磨,才子佳人之结合,真似传奇故事。又如,有天下第一法帖之称的陆机《平复帖》,世人只知张伯驹将此收藏品捐给了国家,至于当初为何收藏和如何收藏,却不太清楚。那是张伯驹因溥儒手上一名画已流至国外担心《平复帖》也流失,而亟欲购得。他如何有机会购得,到手后又被日本人盯上,为了护宝和避难,如何帖藏衣被中离开日寇控制的北平,到西安去谋生,终于为中华民族保住了这一珍宝,最后捐给国家,其曲折与艰难,书中均有详细的描述。张伯驹保护《平复帖》和其他国宝事,感人至深,作者用了“可歌可泣”四字,甚是确当。

        除探究与研究、资料丰富可靠外,作者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时有精到见解,是此书一大特点。探究张伯驹身世,时可见作者情志。不时夹杂的简短论说,皆深思熟虑后所发。例如由张伯驹的性格,联想到李白,而有精彩论述。因潘素与张伯驹几十年风雨与共,故将张伯驹潘素与赵明诚李清照作以比较,作者的目力、识见,不能不令读者叹服。

        通过张家的变迁,通过对张氏父子经历与事迹的具体梳理,《钩沉》简直就是从北洋政府到文革这一段中国历史的缩影,时事、人生,世道沧桑、人情冷暖,表现得淋漓尽致。张伯驹在各个时期和人生每个重要关口的表现与内心,展露无遗。书中所表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坚定的人生态度、志节操守和人格,甚是令人敬佩。

        《张伯驹身世钩沉》 寓真 著  三晋出版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