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的功能是“齐民化俗”,历代统治者和“礼学”研究者,都深谙这个道理。礼学从来都是“经国济世、实践致用”之学。今天,我们借鉴和弘扬传统礼仪,不是要“抱残守缺”,浅表性地模仿或恢复古代的某些礼仪制度,而是要通过研究传统礼仪习惯的形成路径、培育方式和推行经验,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来规划和推进当代城市道德文明建设。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吸收传统礼仪的精神营养,将当代道德文明建设抓到实处。
下面,我从语言学专业的角度,对如何借鉴传统语言礼仪,建设城市文明谈一点看法。语言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直观展现。在传统礼仪中,语言礼仪和规范始终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正名”之“名”指的是记录事物的名称。正名百事,是语言礼仪形成的基础。“谨言慎行”和“言语忠信”是传统语言礼仪文明中的两个重要准则。当前现实生活中“假大空”“言而无信”者比比皆是,与传统礼仪对语言文明的要求可谓背道而驰。
传统语言礼仪,还体现在各种仪式场合对语言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论语·乡党》篇对孔子在不同场合礼仪举止和语言规范的描述,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先秦儒家经典和诸子著作中,对不同场合语言得体的礼仪要求多有记述。汉语系统还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即谦敬词语系统。在与他人对话时,按照辈分、男女、长幼等,语言习惯中常用尊、贵、令、贤、高、雅等表示尊敬,用仆、妄、愚、敝、贱等表示自谦。
传统礼仪中涉及的语言资源非常丰富,现代语言交际过程中理应倡导语言文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官员到公众人物、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现实语言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今,一些国人从礼仪之邦走向世界时,竟因为大声喧哗、言行不雅而成为不受欢迎的游客。
一个国家或城市的语言文明,本质上体现的就是其国民或市民的道德文明水准。城市语言文字工作仅仅停留在“推广普通话”和“写规范字”上是远远不够的。借此机会,建议合肥市率先组织力量,研究和倡导建设城市语言文明规范体系,从语言文明规范构建这个“小处”着手,来做一做合肥市道德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